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常晓珂
(兰州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以知识系统传授为目的的授课方式,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教师只有正确应对翻转课堂提出的挑战,才能真正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校教师; 挑战;学周刊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by College Teachers under the Mode of flipping classroom
Chang Xiaok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Gansu Province)
Summary: as a new type of teaching mode, overturning classroom overturn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which aims at imparting knowledge system, and brings new severe challenges to college teachers. Therefore, only by correctly coping with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flipping classroom can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flipping classroom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flipping classroom; University teacher; Challenge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了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课堂中涌现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比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 其中翻转课堂极大的冲击了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1]。
一、 翻转课堂的概念解读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是指在信息化背景下,任课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并完成其他相关在线资源的学习,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师生采用互动交流和协作探究等方式内化知识,解决问题,课后则对知识加以深化反思、巩固升华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一般来说,翻转课堂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网络平台、学案、微课和终端设备。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学案和微课。学案是任课教师精心设计的指导方案,帮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包括: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地步[3]? 微课是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思考,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学习内容和扩展素材的数字化资源,帮助学生课前掌握基础知识。
二、 翻转课堂模式的特性分析
与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不同,翻转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网络学习工具和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学生能够在一种比较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下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因此,翻转课堂具有以下几点新特性。
(一)教学的理念突出学生“学”的中心地位。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 “教”为中心进行知识的传授,翻转课堂中,无论是课下对视频材料的自主学习还是课堂中的问题讨论、解决,学生的“学”都是居于中心地位的,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 教学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形式单一,存在信息量太少、知识拓展不多等问题,而翻转课堂的出现可以极大地改善这些状况。教师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将知识的传授过程用课外网络教学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手机、 iPad等现代工具,运用在线云平台、微信群、QQ 群等协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拓展等。翻转课堂里教师围绕课程的核心内容既设计了多种形式知识:视频、文字、案例等,又精心安排了一些嵌入式的超链接和思维导图,这样便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学的流程设计新颖独特。教学流程包括 “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传统的教学流程是课前教师备课,学生预习知识;课中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后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则是课前教师制作教学视频、设计学习任务、上传背景材料,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知识;课中教师解答学生疑问,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内化知识;课后教师在线辅导、总结、反思,学生巩固、扩展知识。该教学流程将讲授知识从传统的课中转变到课前,强化了课前,并灵活了课中阶段,升华了课后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批判性学习的能力。
三、 翻转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面临挑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中心,而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掌控者、知识的发布者。然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情境要求高校教师承担起课堂教学的导航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网络视频的制作者等更为多元化、专业化的角色。另外,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因为翻转课堂中教师的权威被多元化的知识来源渠道分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需要师生以平等的姿态交流[4]。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面临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教师都是独立地设计一门课程的教案,任课教师之间很少交流,教师常常是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教学问题,主观性较强。这显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相左,翻转课堂要求教师之间要共享优质资源、加强学习交流,以便客观、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
(三)教师的学科素养面临挑战。 传统教学中高校教师只需按照教学大纲,掌握相应的课程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基本的专业领域的问题就能满足教学要求。在翻转课堂中,高校教师的任务是制作教学视频、设计教学任务、组织课堂探讨、在线交流、答疑解惑等,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学科素养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
(四)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面临挑战
传统教学中,高校教师一般掌握一些基本的多媒体操作即可,而在翻转课堂中,无论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的高质量教学视频的制作、在线教学平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还是课堂内进行及时的检测和反馈等,都需要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当下的教育环境是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有机结合,所有的教育资源在一座全新的、无限开放的网络平台中得以沟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
四、 高校教师应对“翻转课堂”挑战的策略
(一)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在面对一项新的改革时,理念的更新和引领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播者,高校教师理应积极接受新鲜事物,迎难而上,深入认识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背景和趋势,加强对教育多元化、网络化、个性化的理解,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理念,树立起新型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应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使其更加人性化、科学化,让高等教育由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转为智能教育,以便适应现代教育网络化、多元化的需求。“翻转课堂”创建了对话式的教学环境和平台,教师要勇于尝试对话式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合作探究才可以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情境的发展。
(三)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今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急需教师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既要能够熟练运用网络平台,收集相关学习资源,又要学会拍摄、剪辑和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教师除了需要掌握Office软件操作技能外,还需要掌握Flash、Java、SPSS等 应 用 程 序 以 及 iM indM ap、Video-ScribeDesktop、Cam tasia stutio等网络课程制作程序的应用。为了提高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教师一方面可以参加校内外举办的相关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世界大学城、cousera、爱课程等平台进行网络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打造某一门课程的信息化专业教学团队,由 3 名以上教师组成,对翻转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共同设计和讨论。
(四)提升专业学术水平
翻转课堂中,要想在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具体要做到几下几点:第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系统地把握学科“知识图谱”,在熟悉学科知识点的基础上深度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及时充电,避免被学生问倒。第二,积极学习经典学术论著和关注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第三,要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探索寻求自我进步,时时处处走在学生的前端,满足学生个性化“挑剔”的要求,为翻转课堂提供坚实的保障。
总之,翻转课堂给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开启了一种崭新的思路。高校教师只有将面临的危机转化为自身职业发展的契机,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去勇敢的迎接翻转课堂的挑战,才能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站稳脚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怡.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 (2):49-54.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3] 安富海.翻转课堂:从“时序重构”走向“深度学习”〔J〕.教育教学研究,2018(3):71-75.
[4]于天贞. 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4(5):49-52.
文稿来源: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网址:www.jyjxl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