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互联网+时代《壮医经筋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张云1韦英才1蓝毓营*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其应用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各个阶段,医学高校亦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于互联网+时代相结合的思政课程构建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它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政课程不仅仅是将教学视频放到网上,而是拥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标准,并具有规模大、开放程度比较高,内容透明可重复且具有易获得性,注重学习的体验和互动性等特点[1]。但是由于受到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教师观念等因素限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就以《壮医经筋学》为例,探究互联网+时代下的《壮医经筋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及策略探究。
[关键词]互联网+;壮医经筋学;思政课程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编号:sz191027)2019年度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2019B04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N0:2017YFC17039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云(1986-),男,汉族,湖北秭归人,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壮医理论、临床与教学研究。通讯作者:蓝毓营(1968-),男(壮族),广西河池人,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学和壮医学的临床、教学、科研等研究工作。
Explor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of Zhuang Medicine Jingjin xue in Internet + Times
Zhang yun1 Wei yingcai1 lan yuy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tif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network teach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people's learning and life.It is used in all stages of China's education at this stage,as is medical universities.In this context,it is combined with the Internet +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very important and meaningful.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Internet+era not only put teaching videos on the Internet,but also have a complete set of teaching. Modes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and hav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cale,high degree of openness,transparency, easy accessibility, repeatability,emphasis on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interaction [1].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eachers,teaching mode,teachers' concepts and other factors,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This article takes Zhuang Medicine Jingjin Xu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Zhuang Medicine Jing under the Internet + era.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l construction and strategy exploration of the course.
KEY WORDS:Internet+; Zhuang medicine class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一、互联网+时代下《壮医经筋学》课程思政构建现状
《壮医经筋学》在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运行中,可以将学习内容制作成微视频传输到网络教育平台,逐步建立《壮医经筋学》教学思政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医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可分为基本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而《壮医经筋学》涵盖基础和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操作,需要结合临床,不断地加强学习。思政课程模式下的《壮医经筋学》教育,对于基本医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对传统课堂学习进行补充和辅佐,而对于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学生,在线学习具有较高的灵活性[2],以知识点为中心制作微视频,形成知识链,可让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帮助其提高能力和拓展知识,更好地将《壮医经筋学》应用于临床中。
二、互联网+时代下《壮医经筋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且教法单一
思政教育必须具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这是思政教育工作实施的重要前提。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出现了许多情况。比如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投入的精力比较小,所花的时间也比较少,教育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进展缓慢。不仅如此,思政教育教师课下不重视思政知识的积累,相互交流比较少,很少总结思政课程的教学经验,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问题。互联网时代下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缓慢导致思政教育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下去。
2.实际教学效果与互联网+内涵相背离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很多地方高校大多数思政教育课堂,还是以最为传统和基础的老师口述、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十分微弱的,结合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趋势来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完善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都带来的改变和创新,对教育事业同样是如此,可以将传统教学内容通过信息化技术,例如PPT、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现和教学,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到现在的学生主动参加的双向教学模式,可以让现阶段的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效率更为高效,并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很多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和变革。
3.过于形式化,忽略了实际教学意义
从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部分地方高校把高层次人才引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为完成这一硬性指标任务,往往忽视了人才质量与专业性的问题,不利于学校学科的长远发展。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也不利于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加快互联网+时代下《壮医经筋学》课程思政构建的策略分析。
三、加快互联网+时代下《壮医经筋学》课程思政构建的策略分析
1.加快创新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
在当前"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师资仍然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外引和内培是师资力量建设的两个重要途径。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一是合理有效的外引,二是梯度式的培养师资。
2.与互联网+时代相结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新媒体、自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思政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这些网络自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打造符合学生要求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是要加强思政教师的网络相关培训,让高校教师能够正常的使用这些自媒体等网络实施。二是加大一些智慧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大力开展在线课程,慕课等。三是激励教师使用网络课程,探索线上线下互动的网络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3.丰富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政课程开展形式
作为高校思政工作教育者首先要将思政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事相结合,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对青年的时代嘱托,将自身的历史使命、人生追求与祖国命运、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程作为一种较完善的教育模式,可在线授课、学生参与讨论、课后完成作业及课后打分及评价课程,既能提供自主学习课程,又能保证课程质量。《壮医经筋学》作为壮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理论知识,又包含实践知识,思政课程模式下的《壮医经筋学》教学可打破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差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碎片化学习的方法,符合更多学生的需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壮医经筋学》理解,亦能推动《壮医经筋学》的不断发展。但是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绝对完美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李梁.信息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7.
[2]陆慧,王建明,陈峰.新媒体风潮下我国医学教育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4,(07):160-16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