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仓储在线,龙源期刊网

主管单位:河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大众文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发表 » 正文
《大众文艺》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由河北省文化厅主管,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文艺类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全文收录。
《大众文艺》
投稿邮箱:dazhongwenyishe@163.com
咨询电话: 15833114535

咨询在线: 3200336745

咨询微信:dazhongwenyishe

快捷链接
论文发表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以扬州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例
2024-10-21 浏览量:54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以扬州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例

  赵  灿,霍中洋  

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 扬州225009

[摘  ]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对新时代农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针对传统农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践教学所占课程比重偏少、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单一、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措施不完善、教学课程内容陈旧等一系列问题。从改进教学理念、更新实践内容、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考核指标等改革思路,综合讨论了“新农科”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新农人提供依据与思考。

[关键词] “新农科”;实践教学;存在问题;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籽粒淀粉合成解析淀粉精细结构对粳米食味品质形成的影响(32001469)

[作者简介]  灿(1988-),男,安徽亳州人,博士,扬州大学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生理生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至关重要。2019年6月28日,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新农科建设需要肩负四大使命,即主动服务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1]“新农科”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的主要着力点,为农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与任务。农学是一门对专业实践技能要求非常强的学科,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农学类专业人才的必要环节和重要途径[2]。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农学这一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而言,更是培养合格农业人才的关键[3]

1. “新农科”的概念与内涵

“新农科”建设是培养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新型人才的迫切要求,是基于新时代农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农科教育体系改革的新概念,也是基于新时代“三农”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我国农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4]“新农科”的“新”要求高等农林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最终培养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新农科”农林人才[1,5]新农科建设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实现开新路、育新才、树新标的“三个目标”,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贡献[1]“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为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6]新农科”建设为高等农林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农业院校要以推进“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剖析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7]

2.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

2.1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1 实践教学所占课程比重偏少,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农学专业具有非常鲜明的学科特点,比如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等,但目前传统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化,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的现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不少高校中仍存在教学重心倾向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未受到一定重视的现象。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课程内容丰富,但是教学课时偏少,且专业实践教学理念的建设不完善,其中直接体现在专业实践课程时间分配比例上的失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具体课程设计目标不明确、内容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的不合理定位,会造成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备课、讲课认真程度远远达不到规定要求,进而很多学生也由此降低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积极性[8]。农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课程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理念的建设不重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与“新农科”建设发展要求不符。

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大多是按理论课程设课,课程门数多而课程学时相对较少且实践时间安排不妥当,实践课程学时相对压缩后,不能充分展现课程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学生实践效果不佳,现场狼藉一片[9]。此外,实践内容以围绕课程的知识点设立的单项性实践居多,在内容安排上多以验证性实践为主,缺乏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而围绕整个课程、专业、跨专业或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较为欠缺,同时缺乏反映新农科”背景下现代农学专业所具有的创新性、拓展性实践。

2.1.2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尚不完善,教学课程内容陈旧

实践教学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是实践教学得以正常运行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高校转型提升和“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实践教学的定位与功能被弱化[10]大部分学校重心在科研与课题项目,重视理论课程质量,而忽视实践课程质量,实践技能训练流于形式。教师按实践指导书进行授课,学生机械按书本上开展实践,使得实践过程变成了一种简单无意义的机械性模仿。目前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据很大比例,虽然青年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实践教学经验相对匮乏,而资深的老教授往往科研任务重,实践教学的时间较少,以至于在实践教学中,一些急需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深入不到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11]。近年来,虽然高校加大了对教学实践设备与仪器的投入,但仍然存在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和仪器老化严重等现象,特别缺乏开放性和创新性实践设备。另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总体滞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规模小,可利用度不高。同时,因主体功能、距离较长、利益导向、管理制度等原因,也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高质量、规模性、综合性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在实践课过程中,学生很少参与实践的前期准备,实践目的完全以指导书上的内容为依据,实践材料用具都有专门的教师负责准备,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及时、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单纯为完成实践而做实践。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也完全被教师和实践课本束缚,得不到拓展,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创新能力都不足。农科类专业实践性强,投入费用和校外指导教师的报酬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又进一步造成实践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在校级层面,虽然具有运行管理办法,但缺乏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具体专业实践管理制度,对实践教学环节管理较松散,重视程度低。

2.2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2.2.1 改进教学理念,更新实践内容与方式

要摆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新时期下,教师必须理解新时代下“新农科”的内涵,摒弃“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彻底从认识、执行层面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培养计划的优化入手,确定实践课程与理论教学结合且独立的立体教学体系,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辅助与支撑作用,适度确定实践教学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把推进实践教学工作、优化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专业竞争力和凝练办学特色的关键举措。

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农业基本技能,农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须建立学科知识与学生能力相协调的田间实习和实训场所。增加基地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性,增强实践基地的包容性和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是开展好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为此,扬州大学农学院建立了多个实践基地,如文汇路校区农学实践基地、扬子津校区实践基地、沙头实践基地、酒甸实践基地等。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实践课程所占比例,适当增加实验类型和技能训练课程相关内容,以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从实践课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与书本上所学知识互相统一,相互补充。扬州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顺应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耕读教育体系,在第4-5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增加为期2周的劳动教育课,从春季的播种开始到秋季的收获为止,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作物生长周期、耕种技能,为参与今后的课题组活动做好前期准备。耕读教育过程中,举行多场比赛,比如挖红薯、掰玉米、割麦子等。学生自己种的红薯、玉米等作物,由学生本人收获后,统一由学院组织进行摆摊售卖,摊主为学生本人,锻炼学生实践沟通等社交能力。

在培养与“新农科”内涵相适应且具有“发明创新、奋发图强”的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的过程中,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12]。扬州大学农学院一贯重视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并将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改革以实用性和技能性人才培养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校外实践环节和校企产学研3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且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研相长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2.2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考核指标

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应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主要目标。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多样化、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方式,用实践操作、技能大赛、实践报告、表达方式等形式进行综合全方位考核。在实践过程和结果方面,采取试验设计、现场讲解及PPT汇报等形式。但不单单以实践报告作为唯一的考核依据。在考核内容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建立评分表,各项单独打分,以综合成绩作为学生最终成绩[13]。扬州大学农学院开设的实践课,学期末,会统一组织老师对学生实践进行评估并打分,以确保公平公正。

建立实践教学监管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前提,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建立多样化学业指导和考核评价体系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14]。多渠道多角度筹措资金与项目,加大实践教学相关经费投入力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靠且针对性强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质量监控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反馈评价机制。根据考核发现的不足及时进行改善,并加大整改力度,从而使实践教学的整体运行的各个环节得到不断优化与改进。根据教师自身的研究领域和特点建设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教学专业团队。对团队教师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提出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评价机制,建立相应绩效制度,把学生的实践人数、实践技能效果、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反馈、学生毕业后就业质量等作为重要考核标准,促进教师学生共同进步,实现教研相长[15]。还可以利用学校寒假和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实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去。

3. 结语

“新农科”建设是农业专业实践教学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且新时期下为实践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改进教学理念,更新实践内容,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考核指标,才能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水平,完善相关理论体系,达到相关实践目标。结合农学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在具体农业生产中的动手能力,培养吃苦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的情怀与担当,使他们成为具有不怕困难、乐于奉献且勇于“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03):105-106.

[2]侯琳,肖湘平,江珩. “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基于8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6(10):165-172.

[3]沈雪峰,冯乃杰,赵黎明,黄永相,郑殿峰.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教师,2021(26):124-126.

[4]刘艳萌,周志军,李倩茹,徐瑞涛. “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农业实习实训中心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12):128-130.

[5]吴自明,黄继超,徐晓飞,吴自红,李辉婕. “新农科”视域下农林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1):87-89+98.

[6]吕新,张泽,侯彤瑜,等.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8):16-18.

[7]王荣扬,何彦虎.高职制造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机器人概论》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24):168-170.

[8]王强盛,周琴,廖永萍,王友华,邢邯,丁艳锋.提高植物生产类专业性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02):66-68.

[9]余坤江,田恩堂.对农学专业高等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以贵州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12):1-2.

[10]李忆华,马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程中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1):21-25.

[11]闫素辉,邵庆勤,邢素芝,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农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343-344.

[12]具红光,南桂仙,崔馨月.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45):181-184.

[13]郭海滨,郝立冬,李贺.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8,38(9):123-124

[14]赵书珍,文卿琳,罗新宁,李玲,万素梅.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机制的探讨—以塔里木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30):82-85.

[15]杨峰,罗慎,樊高琼,任万军,黄玉碧.基于创新创业的农学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研究与探索—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8(05):78-81.

 

Reform and Reflect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Majors under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Background: Taking Practical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Majors of Ya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O Can, HUO Zhong-yang

Agriculture Colleg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majors is cruci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In view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majors, such as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um is too small, the content and mode of practical teaching are too single, the quality assurance measures of practical teaching are not perfect, and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curriculum is old. From the reform ideas of improving teaching concept, renewing practice content, perfect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assessment indicator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further developing practical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so as to provide basis and thinking for cultivating compound high-quality new farmers.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practical teaching; existing problem; teaching refor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