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背景下新医科人才培养探索
——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
李恺兰1,吴俊端2
(1.广西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处;2.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院 广西 南宁,530021)
[摘 要]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挑战和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新任务,国务院作出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提出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试图从医学院校如何更新医学人才培养理念、重塑医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医学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新时期培养高素质新医科人才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包括如何适应新学科、新专业建设需要,促进学科交叉,增设紧缺专业,利用信息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等等,为新时期医学院校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医科;人才培养;医学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一体化建设“一流学科”与“一流本科”的路径探索和实践研究(2019JGA149)。
[作者简介]李恺兰(1984-),女,广西玉林人,硕士,广西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讲师,主要从事学科建设和医学人才培养研究;吴俊端(1977-),女,广西贵港人,博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通讯作者),主要从事学科建设和医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健康中国战略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医学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18年,教育部提出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四新”建设即“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新医科建设统筹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着力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加快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医药类院校要快速适应医学学科发展模式的转变,贯彻落实国家医学人才培养战略,立足公共卫生预防与控制的需求,构建适应医学新发展形势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强大支撑。
1.新医科人才培养理念改变的思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了医学与理学、工学的交叉融合,使得医学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次给医学教育敲响警钟,公共卫生防控能力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满足健康中国战略实施需要的新医科将是一种颠覆传统医科教育形态的全新医科教育形态。
1.1“新医科”要精准对接全周期健康服务要求。
“新医科”建设的出发点应该是主动服务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加大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国家“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30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医护比分别达到1:1.2和1:1.0;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及人口政策变化,以适应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统筹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各类人才资源配置,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支撑老龄、妇幼、托育健康服务体系发展。新医科建设要根据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主动布局、设置、建设和发展相关全周期健康服务专业。在提升基层(社区和乡镇)医疗水平、应对老龄化社会、服务“三胎”政策落实等方面,从医学人才的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在规模、质量上进一步提升,培养适应新健康需求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医学人才。
1.2“新医科”要主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当前,科技创新、突破与发展越来越依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交叉能打破学科壁垒、贯通学科内容、融合学科优势,探索创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到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的学科和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不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各类社会紧缺人才。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科交叉,正因为它能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破解“卡脖子”问题。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家强调进一步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交叉学科,促进医学与工学、医学与理学、医学与文学科交叉融合。未来医务工作者能在医疗环境中成功实践应用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新技术新方法,将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因此,新医科要主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一是开设介绍大数据的课程,了解大数据的特征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二是在教学手段方面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手段。“人工智能+现实虚拟”成为临床教学、医疗实践以及医患交流的新模式。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教学评价数据价值,提高医疗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医学生培养内容除了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外,还应加强对化学、生物学、遗传学、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及计算机技术等交叉领域的培养,建立适合精准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1.3“新医科”要全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进一步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更加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持续三年之久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同时也为我们如何改变现状敲响了警钟。当前,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公共卫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制中的战略地位亟待进一步提高,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布局不够。二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不够,明显缺乏具有医学、公共卫生、信息学和法律、健康教育等多重背景的复合型卫生人才;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供给不足,公共卫生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亟待加强。三是医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治不重防的教育倾向,对预防医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教学不重视,如临床医学、护理学和检验医学等的学习者,往往注重专业学习,而缺乏对公共卫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能力。
2.新医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医学院校加快适应新要求,不断探索新医科建设道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广西医科大学紧密围绕边疆民族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以新理念引领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人才培养,以新技术创新教育教学形态,不断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努力打造区域医学教育样板院校,不断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2.1适应新学科发展需要,调整和新增新医科专业
“新医科”的专业设置需要满足当前卫生健康新需要和未来发展对培养医学及相关人才的需要。在继续加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传统专业建设上,专业调整是开展人才培养改革的首要任务。一是提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建设水平,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注重公共卫生现场的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突发公共卫生处置能力,培养新时代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二是加大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促进医科与理科、工科等其他学科交融形成新兴专业,特别是针对重大传染病的药物和疫苗研发密切相关的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等学科专业。三是大力拓展全科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妇幼保健学、婴幼儿托育服务、老年护理等专业,结合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从基层医学人才培养到全过程医学服务需求,全面培养各种层次和类型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广西医科大学以广西一流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抓手,汇聚优质资源,推动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依托中国-东盟公共卫生与健康大数据应用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积极筹建中国(广西)-东盟卫生应急研究院,培养中国东盟跨国卫生应急人才,提升广西和东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在重大传染病监测与预警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并力争取得原创性成果,服务后疫情时代政府和社会对疾病监测、预警和管控的迫切需求。学校发挥多学科门类优势,构建跨学科的教学、科研组织搭建学科交叉平台,建设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国际生物靶向诊治联合研究中心等交叉学科实验室,促进自然学科与医学学科之间融合。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在新医科建设的指导下,建设交叉学科专业,开设了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新设了卫生检验与检疫、妇幼保健学、养老服务管理等社会紧缺专业,更好满足了地方卫生健康人才需求。
2.2适应新专业建设需要,同步调整完善课程设置
随着新专业建设的需要,课程改革也要同步进行。首先,在传统课程中增加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有关内容。为贯通预防、治疗和康养阶段教育,在临床课程整合改革中,各系统除了以疾病为主体,将内科、外科、病理学、影像学等进行整合外,还要将预防、治疗和康养三阶段进行整合,建立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概念和知识体系。其次,可以尝试开设药物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生物分析技术、生物材料等与精准医学密切相关的课程[2]。也需要探讨传统课程如何融入精准医学内容。如在传统各学科课程授课中,多引入精准医学应用于各系统疾病的新进展知识,培养学生精准医学思维模式,训练个性化、精确化诊断和分型、评估,达到精准的预防和治疗。第三,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训练的课程,应减少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开设与疾病及治疗有关的分子机制创新性实验。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开设虚拟仿真性实验。广西医科大学围绕新医科专业建设需求,积极开展课程调整与改革。开设学科交叉课程,如《精准医学》《转化医学》《计算医学导论》等医工、医理结合的课程,培养复合型、交叉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临床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在《预防医学》实验课增加“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案例。为适应医学健康档案“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要求,将医学信息大数据特征和处理新方法的使用情况融入《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结合广西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区域地理区位特点和跨境传染病输入风险高的实际情况,在医学生专业理论课增加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内容,积极承担维护西南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和谐团结的社会责任。加强临床课程整合,将《卫生应急实用技能》纳入临床医学选修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公共卫生基本技能培训,促进医防协同。
2.3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创新教学模式方式
随着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医学教学的模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医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关乎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在“新医科”的理念下,除了传统的网络课程外,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教学方式,让医学生能够应用人工智能方式进行学习,提升学习和实践效率。如应用虚拟病人学习系统,可以快速培养临床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和病例互动,学生能够学习很多重要的疾病诊断知识;二是提高对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的能力。如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引入简单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课程,引入沃森(Watson)系统类似的人工智能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展示与培训;三是全面推进评价系统的改革。应用增强型众包辅导平台,如Brainly系统,这是专门针对医学生的学习社交平台,可以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案和跟踪评价。广西医科大学注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医学教育新形态,加快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以一流本科课程为抓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程建设,积极打造“金课”,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实现了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五类金课全覆盖。持续加强智慧教室建设,依托信息新技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教学环境,实现多视窗互动、多屏分组研讨、网络互动研讨,满足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模式。依托智慧教室实现学生在线作业、在线讨论、医学虚拟实验及在线考试。建设与教育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网络试题库与考试系统,支持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medic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 A case study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LI Kai-lan1, WU Jun-duan2
(1.Development Planning Department,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2.Department of Medicine, Guangxi Health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21, China)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new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new task of acceler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The State Council has made the decision and deployment of 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proposed that new medical sciences should lea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new medic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aspects of how medical colleges update the training concept of medical talents, reshape the training model of medical students,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medical education, etc., including how to adapt to the construction needs of new disciplines and new specialties,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nd add specialties in short supply. Using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nnovate teaching mode and so on provides reference for medical colleges to accelera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new medical science; personnel training;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