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仓储在线,龙源期刊网

主管单位:河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大众文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欣赏 » 正文
《大众文艺》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由河北省文化厅主管,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文艺类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全文收录。
《大众文艺》
投稿邮箱:dazhongwenyishe@163.com
咨询电话: 15833114535

咨询在线: 3200336745

咨询微信:dazhongwenyishe

快捷链接
论文欣赏
我国工科院校研究生通识教育实践研究 ——以N大学为例
2022-01-20 浏览量:788

我国工科院校研究生通识教育实践研究

——N大学为例

徐小花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6

 

[  ]当前,以项目为纽带的导师负责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建设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领域、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专业极致细化的工科研究生教育亟待与之合宜的通识教育来实现招生、培养和就业三者间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通识教育;工科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2019年校级教改课题“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等教育教学新业态的探索性研究”(20191121)

[作者简介]徐小花(1987-),女,江苏南通人,教育学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政管理科员,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引言

2019年12月18日,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考研权威数据显示,报考人数首次突破了300万人,较2019年的290万人增长了17.59%。是什么促使了考研大军的蓬勃壮大?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调查报告》给出了三个动机: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三是获得研究生学历;其中,第一点占了将近60%。然而,到了每年毕业季,“研究生就业率低迷”、“学历过剩论”、“手持烫金履历的啃老族”等又纷纷占取了各家媒体各式平台的黄金版面。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国民教育系列的顶端,屡现报端的研究生“大饼”到底摊薄了谁?

再者,从教育部公布的年度(1997-2018)教育统计数据可知,工学无论是毕业人数、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数在13个学科门类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2020年全国研究生调查报告》中,管理、法学等社科类专业报考热度远高于工科类专业。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考研大军到底为何会弃社会需求量更大的工科类专业,而去选择就业率和薪资待遇均不如工科类的社科专业呢?以上问题,相信大家在看完下文后会有答案。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政策解读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年,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顺势而生。文件中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尽管至2020年,执行了十年的《规划纲要》即将落下帷幕,但所提出的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内容在其后相关的政策文件中都得到了强有力的赓续和发展。

2. 《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

2013年,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状况的基础上,正式发布了《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文件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还不适应,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尤为不足,制约培养质量提升的深层次障碍有待破除等问题。文件将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升至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并就此从培养、导师、评价、合作等八个方面给出了政策指导。

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委会发布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教研〔2017〕1号),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改进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结构适应性、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发展思路。

4.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2019年,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诞生了。文件重点强调了服务国家人民、体现前瞻引领、立足国情世情、突出改革创新等五个方面的特点,对高等教育提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等详细要求。

由以上四个教育文件不难看出,尽管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政策制定方面,国家机关会不可避免执行时过令新,但在对研究生能力培养初心上却表现出了坚定的矢志不移,即专业领域内的创新思维能力、社会层面上的实践服务能力以及国际视角下的前沿敏锐能力。而这么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证明了,要让当代研究生具备以上三种能力,仅仅依靠导师项目带领下高尖深的专业教育未免显得力不从心,否则,那些“镀金”后的研究生又怎会在人才紧缺的当今社会找不到一席之地?

二、关于研究生通识教育的偏误分析

关于通识教育,国内外诸多学者都曾试下过定义,但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能让教育学界普遍认可的结论,而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研究热情。纵古观今,通识教育从被认识到接受再到施行也经历了跌汤起伏的命运。继十九世纪初叶,美国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帕卡德(A.S.Packard)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之后,一些研究学者便将其性质界定为高等教育中与专业教育相对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在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比如工科类硕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挪宝贵的科研时间来开展通识教育是“得不偿失”的、是很不理智的。

过去大量的教育实践和经验总结告诉我们:高校纯粹单一专业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人才输出的结果上表现出了不期而然的局限性。诚然,在新中国发展之初,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工科类的确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端应用型人才;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达成,需要的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领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若继续沿用单纯的专深导师负责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出现上文所述手握烫金学历却无法在社会立足的尴尬境地的正解。

我们所讲的通识教育,其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和掌握必备知识、技能,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学识视野;它起于知识、原理,终于能力、素养,彼此融汇贯通。而这,正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缺之才,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与社会建设极为密切的工科类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三、工科院校研究生通识教育的调查

基于以上观点,为更加客观具体了解当下我国工科研究生通识教育实施情况,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求和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2020年1月,在教学事务部以及研究生辅导员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对N大学化工、材料、生工、电气等学院的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通识教育方面的网络问卷调查,经过严格的筛选,最终得到研究样本402份;其中,研一、研二、研三、博士所占比例分别是35.82%、30.6%、23.63%和9.95%,从学级层面上来看,数据分布较为平均。

作为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及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的百年高校,N大学是以工科为主,跨理、管、经、文、法、医、艺等8个学科门类的研究生培养高校。本研究结果对同类高校的研究生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次问卷调查是在充分研读通知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日本、美国研究生教育改革通识化等相关研究基础之上进行设计的,并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小范围的测试和调整,最终优选出12道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问卷设计从基础的被调查对象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理解、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到对N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评价再到对研究生通知教育(或通识课程)的建议,由简而深,层层推进。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受调查者不分学级表现出了喜人的科学判断力。我们以“年级”为自变量,“二者关系”为因变量,统计发现,每个学级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关系的均超过了92%,且这个判断在下一题“你认为研究生阶段需要实施通识教育吗”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第二,在研究生通识教育内容上,受调查者对“能力培养”的呼声远远高于“知识积累”,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这个选择在不同学级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在通识课程的选择上,他们中大多数表示应当与专业领域相关,而这种相关性随着学级的升高却在逐级渐弱。

第三,对于研究生阶段所接受的通识教育形式,在“通识课程”、“通识讲座”和“项目实践”三者中,各个学级都呈现出一致的比重递减关系;其中,“通识课程”所占比重最高,但通识课程的修习率随着学级的升高呈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此外,在调查对象中,每个学级都有人表示未曾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通识教育。

第四,关于研究生阶段修习通识课程的主要意义,近九成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优化知识结构”,不到一成的人认为能够“增加就业筹码”,极少数则是为了“积累学分”或觉得“无任何意义”。

第五,就“当前研究生通识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一问题,受调查者突出反馈了“大班级授课,学生参与感低”、“教学模式传统,教师一言堂”、“教学内容脱离学情”和“课程设置不合理”这四点。尤其是第一点,选择人数超过了60%,选择后三点的人也远达30%。

四、工科研究生阶段所需的通识教育

全球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着力培养跨领域、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成了世界主流国家参与新一轮国力竞争的核心王牌,承担高质量社会建设人才输出的工科研究生培养院校在这里就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实施的以本研一体化推动研究生教育通识化的改革模式,以及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的跨学院联合培养博士模式等等,都是当前国际竞争激烈形势下高质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积极应对之策。

透过上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可知,若想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国家建设所需的跨领域、复合型高层次工科人才,仅仅靠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增设政治、英语、数学等公共课程显然流于形式而无济于事,工科院校的研究生教育通识化转向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量和施行:

其一,能力培养优于知识积累

对工科研究生所开展的通知教育,实施价值或存在意义首先要利于他们创新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阶段的通识课程绝不能是一些拓展知识面的人文社科类公共课程,这些本应在大学之前就完成的教育任务若挪到寸光寸金的研究生阶段,未免有些“奢侈”了。从学生角度来说,那些靠自学就可以获得的知识课程自然得不到他们的重视,进而将其视为积累学分的途径之一。工科研究生毕业后直接面对的是国民经济第二、三产业的建设,如何让他们在本行业领域内立足,除了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外,还需加强他们何种能力的培养,这是工科院校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实施通识教育需要考量的首要问题。

其二,通识教育融进学科建设

在专业化特点尤为突出的工科研究生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内容范畴和形式该如何施行?这是需要考量的第二个问题。

我们在讲研究生通识教育的时候,每每都会提及“跨学科、跨领域”的字眼,对这个“跨度”的掌控即是关键。近年来,在“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引导下,高校优质学科的建设不再是单枪匹马,打破专业壁垒、消除学院之间隔阂,实现不同专业乃至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碰撞与创新,并反过来促进专业或学科本身结构的优化与完善,成了新的发展方向,而通识教育便是这种知识碰撞和创新的最佳拍档。举个简单的例子,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可以修习化工领域的知识,艺术设计的研究生也可以修习工程建筑领域的知识。至于形式,理论性强的可以设置通识课程,而偏实践的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最重要的是,工科院校在进行研究生通识教育时,要充分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以优质学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实现最大化的共享为基本原则。

其三,全球社会视角下的教育

《寤言二·迁都建藩议》(清代)中载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当前,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仍延续着项目主导下的导师负责制,做实验、发文章构成了研究生学习生涯的主旋律,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而言,最后的毕业双证成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且这个动力的“含金量”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学校头衔的加持。这种“买椟还珠”式的教育结果显然是不可取的。

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出来的人除了具备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在同一学科专业间开展“专业与社会发展”、“国际视域下的专业建设”等主题讲座和研讨,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认清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当前社会中的定位,客观评估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而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综上,尽管当前国家依然执行着研究生扩招政策,但这张大饼没有摊薄了谁,在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方面,佐以通识之策,不仅大大丰富了它的内容和口感,也顺势将其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层面。根据社会事业建设需求建立反馈机制,以“通”平衡工科研究生教育之“专”,进而实现工科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就业三者间的动态平衡。这是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挣脱发展瓶颈、与社会发展接轨的突破口,也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努力的方向,相关的实践结果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发表。

 

[参考文献]

[1]王战军,于妍,王晴.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经验与战略选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1):1-7.

[2]孙刚成,杨晨美子.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教学改进的典型方式及启示——以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7):126-132.

[3]刘贻新,张光宇,阎秋生,衷华,李香.基于MLP模型的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2):17-21.

[4]李枫,翟婷.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84-86.

[5]盛明科, 蔡振华.面向“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路径探析——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 (2) :57-61.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XU Xiao-huaa

a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6,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roject-based mentorship system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multi-disciplinary, high-level talents with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extremely detailed and detailed engineering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needs urgently suitable general education to achieve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enrollm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postgraduate; engineerin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