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仓储在线,龙源期刊网

主管单位:河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大众文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欣赏 » 正文
《大众文艺》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由河北省文化厅主管,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文艺类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全文收录。
《大众文艺》
投稿邮箱:dazhongwenyishe@163.com
咨询电话: 15833114535

咨询在线: 3200336745

咨询微信:dazhongwenyishe

快捷链接
论文欣赏
基于国情研究视角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3-06-26 浏览量:350

基于国情研究视角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  要]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基本价值导向。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课程思政设计中,应从国情研究的视角出发,推动结合经典的机制分析,紧跟时代的政策分析,以及提升视野的对比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把控节奏、活跃气氛、整体推进等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课程思政水平,达到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结合的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情研究;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国情研究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2020JGA165);2018年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乡村产业兴旺和产业融合机制研究”(2018SKQD14)。

[作者简介]方平(1988-),男(壮族),广西南宁人,管理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一、传递价值: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

如何实现高质量课程思政是摆在在所有高校教师面前的必答题。这道必答题,实际上是面对课程教学的态度问题。一方面,很多教师觉得没必要折腾,让学生多在课外完成思政阅读就行,不必利用专业课程的课堂时间完成互动。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觉得没必要折腾,自己多课外关心时事政治才好。这两个典型负面态度,必须要及时转变。

实际上,高质量的教学与高水平课程思政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尤其对于《政治经济学》的任课教师,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时刻想着要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不辜负学生的期待,这就是最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塑造过程,这正是最生动的立德树人,是最真实的课程思政。

二、教改路径:国情研究的重要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而产生的[1]。然而,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大量引入,高校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出现被边缘化、空泛化和标签化的趋势。其主因是《政治经济学》可能不能很好地与中国情景相匹配,具体在课程教学当中体现为双重脱节的情况:

一方面,教师授课过程中,容易出现经典理论与中国情境脱节。授课中,教师容易受到西方经济学环境的影响,或将《资本论》的科学理论直接生搬硬套应用于中国,不能与时俱进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加上多数《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依旧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方法,使得开设课程的初衷达不到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对中国情境的理解与真实的国情脱节。高校在增进培养对象专业知识和技术含量的同时,并未能有效提升年青一代的政治自觉、政治思考和政治认知能力。

为此,有必要从国情研究的视角,实现《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改革,突破教学过程中双重脱节瓶颈。首先,突出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治国理政的精彩故事表述好、讲准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都是课堂上的中国故事的最出彩之处[2]。其次,做实国情研究,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发现乡村、理解改革、放眼世界为核心架构,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双重脱节现象,真正将学生生活的真实环境背后客观存在的国情发展与变化历史呈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基本国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关系形成更深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后,养成求是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原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实事求是的价值追求,达到立德树人的基本价值导向。

三、完善设计:国情为本的课程内容

实现《政治经济学》的高水平课程思政,有必要着眼于国情研究的视角,从核心内容上体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要抓住课程教学的机会,增强《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广度与深度,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互动中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3]

(一)基于实践的国情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独特实践为对象,研究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思政而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用更新的互动方式,向学生讲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故事。而对讲好中国故事的进一步要求,正是开展国情研究。其目的是将中国的具体情境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相结合,进行讲解教学。

中国的基本国情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规模大。中国在人口、资源、经济规模、国内市场空间等层面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需要注意的是,地大物博和人多地少呈现出了中国基本国情的张力,必须有效利用资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二,多样化,“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等现实概述,说明中国在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充满多样性、挑战性和可能性[4]。第三,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在城市与乡村、沿海和内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经济与政治等不同的重要维度,均体现发展在过程和内容上的巨大差异性和不平衡。而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同样使得中国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在逻辑。即使是对经济发展最漫不经心的观察家,也必然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别有着深刻的印象。

(二)结合经典的机制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课堂的表现形式,结合经典发展的机制,带领学生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让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路径[5]

具体例子是,笔者在介绍广东发展机制时,突出

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逻辑。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都是最出彩之处。其次,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真正将广东在改革中的真实环境,及其背后所客观存在的国情发展与变化历史呈现于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对基本国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关系形成更深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后,养成求是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原则,把当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精彩故事和背后的积极理论价值,表述好、讲准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广东改革敢为人先的核心精神,形成对实事求是的价值追求。

(三)紧跟时代的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是《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由于互联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信息渠道来源的多元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巨大冲击,已经直接影响到00后一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让大家重新回归传统媒体,尤其是基于《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中央权威媒体报道和宣传,展开对政策文本的理解与说明,对于学生增强对政策的理解十分必要。

例如,笔者在课堂上运用到《新闻联播》中提到的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开工仪式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实践中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政策。项目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有利于促进石化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竞争优势。在世界经济遭遇严重下行压力形势下,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开工,对于增强中美双方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分析对同学们从最新的国际大事中,把握中国政治经济的实际走向,具有深刻意义。

(四)提升视野的对比分析

从实践中深化课本的理论知识,是做好课程思政的核心。首先,要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设计,梳理出主要的知识架构。这个框架相当于发给同学们一张知识世界旅行地图,他们可以根据地图了解课程结构,不至于在之后的授课过程中“迷路”。教师可根据实际需,挑出需要打开的概念,深入讨论,让事实说话,把理论讲活。而其他部分,可以设计为课后作业,让同学们自行查阅和消化。

课程思政设计需要兼顾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比如,剩余价值理论表明,剩余劳动的本质是资本家抽取剩余价值,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教师需要进一步打开的问题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呈现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选择以食物体系变迁为切入[6]。由此可说明,诸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殖民地时代的种植园经济、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以及现如今的工业化农业等历史事实,体现了资本主义食物制度在资本、劳动和市场方面的不同剥削特性。而通过这些归纳讨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相同的剥削本质。而其他部分的内容可由同学们在课外根据资料自行梳理。

 

四、直面挑战: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

高水平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直面挑战,及时调整,重新上路,才能呈现出最好的课堂内容。

第一,把控节奏,克服语言表达过于急促的问题。在课程呈现方面,有些时候教师在授课时容易习惯性加快语速,难以突出具体的重点和难点。高水平思政教学,要求课程的核心要点有明确的体现,让学生记忆深刻。

第二,活跃气氛,克服课程思政互动往往过于冷清的问题。大学的核心价值,很大程度来自于师生互动。而且,学生听课的效果如何,需要形成反馈机制,互动就是其中之一。在教学中,学生们有发言机会,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大家的神态表情,看到具体的授课效果。因此,在课堂中的互动机制设计非常关键。

第三,整体推进,克服课内课外脱节的问题。《政治经济学》的课程贯穿着大量抽象而晦涩的概念。因此,要保障课程思政的质量,就必须控制好教学进度。教师有必要在课前设计具体环节,调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查漏补缺,之后才能接着推进教材内容。与此同时,还需要强调课前的知识阅读,课中的知识速记,以及课后的拓展与复习。只有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都呈现出高质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

在课前,需要完成广泛且深刻的国情研究主题阅读。课程改革将在课前部分,强调灵活深入地使用体验阅读法。课程需要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在课前,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性阅读,对中国国情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视角有充分了解,为课堂中的深入讨论,和课后以及课外真实的实践活动奠定认识基础。

这样做的原因,是国情研究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本质决定的。它强调形成以思考、分析、判断为核心能力的知识体系,而不仅是某种领域固定知识。

在课中,需要真实且充分的国情研究讨论实践。首先,紧扣教学知识点,选择引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案例,尤其是学生熟悉的案例情景,包括生活情景、问题情景、故事情景等,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赋予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分析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其次,组织规范而灵活的小组学习等形式,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然、乐于分享的环境。小组学习需要注重效率,提高学习效果。第三,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基于已有经验,理解新的知识。学习者只有借助原有经验,才能走到原有经验的对立面。学习的本质就是信息之间创造连接,也就是外部经验和已有信息的联接。具体可参考如下方式来开展(见表1)

 

1《政治经济学》课程小组讨论操作流程

过程

实践

预习

提前两天完成阅读准备,并在课前测试个人准备情况

热身

课堂上用5分钟进行讨论热身,老师让学生按顺序发言

讨论

每组十位学生,角色包括组织者、计时员、白板记录员、归纳记录员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养成归纳总结的意识和紧张感,每人发言至少一次,每次不能超过5分钟

学习

以案例为基础预设问题,调整总结的内容,突出知识的应用情况

讨论

规定好回答的格式,讨论两到三轮之后提交小组讨论总结

互动

一个班分为若干小组,解决不同的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小组之间互问互答;老师进行引导、反馈和总结

目标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控制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评价

包括自我评估、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有利于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找出薄弱环节,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在课后,还需继续开展生动且详实的国情研究网络资源教学。思政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网络等新媒体吸收知识,这种方式的学习具有探究性,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多个选题,推荐必读书目,推荐《中青团中央》、《观视频》等网络资源,学生可根据兴趣和需求,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五、小结

习近平同志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尽管世界处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但不会改变大学教师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有益尝试,《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既要有高尚品德,也要有真才实学。

 

[参考文献]

[1] 魏佳.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04): 74-82.

[2] 胡鞍钢.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7-1976)[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 张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内涵[J]. 经济研究. 2017 (05): 17-19.

[4] 王绍光, 胡鞍钢. 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9.

[5] 刘伟. 中国经济改革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性难题的突破[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5): 23-43+205-206.

[6] 方平, 岳晓文旭, 周立. 农业多功能性、四生农业与小农户前景———基于巴西三类农场调研的反思[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22-35.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Political Economic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onditions

FANG 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China)

 

Abstract: High-lev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is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olitical Economics",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in the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courses, i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onditions researches, promoting the mechanism analysis combining with classic, policy analysis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enhancing the vision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controlling pace, enlivening atmosphere, and overall promoting, it can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vel,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spiring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Eventually it will realize the effect of high-lev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courses that combines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guiding.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Courses ; National conditions researches; Political 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