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刘绍乾,钱 频,王曼娟,王一凡,卢红梅
(中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 要:对分课堂把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给教师讲授,另一部分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两部分之间有一个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过程。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合了传统讲授式课堂和现代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具有明确的为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设计的“亮考帮”作业。自分课堂提出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本文介绍了对分课堂的理念及操作模式,重点探讨了对分课堂成功的因素。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成功因素;探析;大众文艺
中图分类号:G624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分为讲授式教学模式[1]和讨论式教学模式[2、3]。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因其满堂灌的方式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而讨论式教学模式基本属于舶来品,如翻转课堂,教师需要制作微课视频,必须借助互联网才能实施,教师难以充分发动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度降低,影响教学进度,尤其对课堂教学经验和专业水平均不够的新教师,难以驾驭讨论式教学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不管是讲授式教学模式还是讨论式教学模式都难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难以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2014 年春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老师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对分课堂”[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且有效地融和了传统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优点。
一、对分课堂的理念及操作模式
1.对分课堂的基本理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师生双方主体性发挥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回归到教与学的双主体双边互动、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5]。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的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强调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的时间安排自主学习,以便对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由三个分离的环节组成:①教师课堂讲授(Presentation)、②学生自学、内化吸收(Assimilation)、③课堂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模式也简称为 PAD 课堂模式[5、6]。
2、对分课堂的操作模式
对分课堂的课堂操作模式一般分为三种:隔堂对分、当堂对分、隔堂+当堂对分[6]。
隔堂对分是指两次课之间对分,第一次课教师讲解,第二次课课堂讨论。隔堂对分模
式是对分课堂的主要操作模式。比如,《医学基础化学》的“稀溶液的依数性”一章的教学课时为4学时,则第 1 次课的2节课教师全堂讲授,给学生提供一个章节的知识框架、讲解重点和难点。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教师讲过的内容,并独立完成“亮考帮”作业。第 2 次课的第 1 节课学生先分组组内讨论,按照“亮考帮”的程序讨论大约25分钟。然后,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间大约20分钟。剩下的1学时教师回答、讲解全班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本章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当堂对分是指在一次课内(2个学时)进行对分,例如某章课程共2个学时,则第 1节课由教师讲授,第 2 节课给学生约 15 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并完成“亮考帮”作业,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以及教师总结。
隔堂+当堂对分的模式是指在同一章内容的教学中,既采用隔堂对分,也采用当堂对分。
二、对分课堂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对分课堂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众多一线教师的追捧,两年之后对分课堂就已经风靡全国,有几百所大学,上千门课程在采用对分课堂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覆盖了人文理工医、音体美等各学科的课程;而且,对分课堂被列入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教师培训项目[7];现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在高校被广泛采用,相当一部分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在采用该模式教学,倍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与其他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之所以对分课堂如此受广大师生的欢迎,这与对分课堂的特点密切相关。
1.强调先教后学。每一次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次课都是教师的课堂讲授。此环节中教师的讲授与传统课堂不同,不是满堂灌,教师不需要全面讲解课程内容,而是把需讲授的内容以知识框架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同时讲清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指明重点和难点,以此帮助、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有的放矢的、高效的自主学习,内化吸收,并完成“亮考帮”作业,为第三环节的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认知的框架结构,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压力和认知困惑,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符合认知心理学强调的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的原理[8]。因此,相对于那些强调学生先预习,课前看视频学习课程内容,再参与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带给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小,更受学生欢迎。
2.强调隔堂讨论。对分课堂强调“隔堂讨论”[8]。第一次课教师讲授,课后让学生先在课外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内化吸收,同时完成“亮考帮”作业,下一次课的前一半时间由学生分组围绕第一次课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师布置的作业按照“亮考帮”的模式进行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由于学生在堂课讨论中讨论的是第一个环节堂课讲授的内容,学生课后对该内容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的课后内化吸收,并在独立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按照“亮考帮”的模式准备了课堂讨论资料,因此,课堂讨论时学生有备而来,参与讨论积极主动,不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课堂气氛热烈。所以,这种“隔堂讨论”的模式解决了讨论式课堂中因为学生对讨论内容不熟悉或者对讨论问题准备不充分而导致的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够,缩手缩脚的情况,夯实了讨论效果。
3.有“亮考帮”作业框架。对分课堂引入了一个明确的“亮考帮”作业框架[6]。其中,“亮”即亮闪闪,是学生对教师讲授环节及课后自主学习后自己的最大收获或最深感受,学生需用一、二句话概括,并在课堂讨论中表达出来;“考”即考考你,是学生把自己通过第一,二环节的学习后弄明白的知识点,形成个性化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来考考其他组员;“帮”即帮帮我,这里学生需要把自己通过第一,二环节的学习后仍然没有弄明白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在小组讨论时求助其他同学或教师的帮助。每个同学的“亮考帮”作业都必须以文字的方式呈现,不能只记在心里。这个“亮考帮”作业框架既是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学习框架,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学习,又是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讨论框架和发言提纲。这样,“亮考帮”模式不仅让学生准备课堂讨论的工作简化了,自主学习的畏难情绪降低了,提高了自主学习效率,同时,依据“亮考帮”的模式开展课堂讨论,由于学生准备充分,讨论程序明确、简单,在小组讨论时,不管成绩优劣,善言与否,学生都有话可说,教师既不需要深入小组中启发、诱导讨论,更不用担心讨论冷场。因此,“亮考帮”以其简单有效的模式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潜能慢慢地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既形成了学生个人学习的良性循环,又大大提升了师生间的互动,有效的促进了教学相长。
4.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对分课堂的亮点是“隔堂讨论”和“亮考帮”作业,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表现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因此,对分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等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评。对分课堂的创始人复旦大学张学新老师提倡“强调平时成绩和多元评价”,以及“通过多次作业,对学生的水平进行客观、稳定的评估”[4]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李欣老师采用“学生的最终成绩可以包含平时作业(50%)、期末考试(45%)和学生报告(5%)等部分的成绩”[8]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王世革等老师采用“每次作业最高2分,学生交满 10 次作业就可获得最高 20 分的平时成绩。平时出勤率占成绩 10分”的方法[9],等等。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过程性考评在学生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突出平时成绩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权重,督促学生自主学习,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程度。
5.对分课堂操作方法十分简便。对分课堂的操作非常简单。对教师而言,与传统讲授课堂相比,对分课堂只需要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不需要改变教材、教具、课时、场地、等等,可以说,对分课堂可以不需要任何经费投入即可实施,而且,对分课堂的实施也不受班级人数的限制。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很容易上手,普通教师想尝试也很容易,而且,如果觉得对分课堂把控不好,效果不满意,随时可以停止,切回到原来熟悉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不像一些其他教学模式中学生要准备电脑,网络等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昂贵的,不便利的学习工具,在对分课堂模式下,学生没有这些学习工具完全不影响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准备工作更简单,学习成本更低。
三、 结语
1986年维特罗克(Wittrock)提出了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该突出过程性,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现、应用过程中,在问题的分析、探索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等方式,自主完成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果。对分课堂保留了教师讲授这一传统教学的精华,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改革课堂教学过程,引入“隔堂讨论”和“亮考帮”作业,对分课堂使教师和学生都真正成为了“教与学”的主体,都是教学活动这个舞台的主角。对分课堂既突出了教学的过程性,也强调对教学过程性的考核,找到了一条通往生成性课堂的有效路径,是对生成性课堂教学理念的完美诠释。
对分课堂模式将传统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简单、实用、高效且适合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教师没变,教材没变,教具没变,学生没变,改变的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但是,同样的课程,教师轻松了、学生主动了、师生、生生互动多了、师生感情加深了、教学效果改善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型批判[J]. 电化教育研究, 2007 (2) : 5-7.
[2] 江安凤, 吴锵. 讨论式教学及其操作过程[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2) : 14-16.
[3] 周剑雄, 苏辉, 石志广. 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31
(4) : 55.
[4] 张学新.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 2014 (5) : 5-10.
[5] 杨淑萍, 王德伟, 张丽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 : 653-658.
[6] 田青.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优势分析[J]. 文理导航, 2016 (237) : 47-48.
[7] 张学新. 对分课堂: 心理学推动教育变革的可能. 文汇报, 2017 年1月13日第006版文汇教育, 1-3.
[8] 李欣. 对分课堂: 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 学周刊,2016 (10) : 16-17.
[9] 王世革, 黄明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大学化学教学[J].广州化工,2016 (44) : 211-212.
文稿来源: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网址:www.jyjxl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