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仓储在线,龙源期刊网

主管单位:河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大众文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发表 » 正文
《大众文艺》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由河北省文化厅主管,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文艺类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全文收录。
《大众文艺》
投稿邮箱:dazhongwenyishe@163.com
咨询电话: 15833114535

咨询在线: 3200336745

咨询微信:dazhongwenyishe

快捷链接
论文发表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教学探讨
2022-07-06 浏览量:630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教学探讨

      梁育填1,程兆峰1,尚于力2    

(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510275;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 广州,510075

 要:本文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的解读,界定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指出当前中国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两个结合”和“五个融合”的教学模式。最后,对中国地理教学的边界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教学提供参考。针对中国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文提出面向该专业的中国地理“两个结合”和“五个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期为中国地理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中国地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梁育填(1982-),男,广东揭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2021年中山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7000-31911130)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本科专业以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已成立9年。该专业设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综合型人才[1]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市化、乡村振兴及国土空间规划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实施,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该专业当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掌握我国基本国情,在充分考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所学技能为国家贡献力量[2]。中国地理的课程定位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确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中国区域地理研究奠定基础[3,4]。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可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提升综合分析的能力。因此,提升中国地理的教学质量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任务之一[5]。本文基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以期为同类高校提供教学参考。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课程定位

课程的建设与专业的培养目标息息相关,出于不同目的所要培养的专业人才也有所不同,中国地理课程不仅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当中有开设,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及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当中也有开设,同时中学的教学中虽未直接开设中国地理课程,但在整个教学当中都有所渗透中国地理的课程内容。本文通过把握中国地理课程定位,提出更契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教学模式[6]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比较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和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中,无论是从学时还是从考查方式来说后者比前两者对中国地理都显得更为重视。笔者对多所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研发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培养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了解专业相关政策法规及前沿问题,在科研部门、党政机关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培养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能够承担国土整治、环境变化研究、自然保护与资源管理等任务的高级人才[7];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是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胜任中学教学工作的教学及科研人才。而培养目标的不同,对于中国地理的授课模式及课程标准便也有所不同。

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其区域分析的能力。中国地理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学课程,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考查形式当中作图技巧是主要考查方向之一。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生相比,二者主要差距在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以人文地理为导向,解决人口、城市、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生是解决以环境可持续、资源配置利用、环境变化等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复杂性问题。因此,针对中国地理课程而言,二者授课目标的着力点不同,课程上培养的技术应用方向也不同。对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大多走向教师岗位,而在中学地理当中涉及到中国地理的内容十分广泛[8]。因此对中国地理这门课的学习要求更高,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授课能力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讲课,通过试讲的方式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同时教学能力也是考查形式中的一部分。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中学地理的比较

中学地理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同时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虽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在改革当中,但分数至上仍然是现在教育的主流形式,地理核心素养并不能通过分数表达出来,也无法计入分数当中[9]。因此在教学当中大多数老师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即使目前日益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思维,但实际情况中老师对学生地理学思维的掌握并未做出太多要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从阶段上来说已经步入大学的校门,大学的授课模式主要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老师辅之的形式进行,与中学的唯分数论教学有根本上的区别,同时要求学生能对知识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运用。因此在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授课中强调让学生掌握地理思维方法,能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实践分析,使学生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授课问题

在上文中笔者将通过对比,明确了中国地理在该专业中的课程定位,在此则对中国地理课程的授课现阶段问题进行阐述,以此提出契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教材问题

关于中国地理课程的教材编写不多且更新较慢。目前中国地理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以赵济教授主编的《中国地理》为主,该书教材更新跨度时间长,授课中易出现数据资料较为陈旧的情况。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需要对我国国情十分了解,同时对掌握国家当前战略也有所要求,因此课程教材并不能满足专业所需。

(二)师资问题

目前该课程的授课形式以单一教授进行授课为主,而中国地理课程内容繁多,因此对教课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由于授课教师擅长领域不一,难以面面俱到,产生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若是采用多位教师进行教学,教师之间课程衔接程度又是新的挑战。

(三)教学问题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所处阶段不同,学生在中学阶段主要是以老师教学为主,自己被动的吸收知识。而到了大学阶段,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主要是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教师起到引导及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的作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学习中国地理主要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并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学中需要突破讲授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专业培养的需要。

四、“两个结合”与“五个融合”的教学模式

中国地理知识涉及广泛,对教学、教师的需求较高,教学形式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需求不符。因此,针对中国地理的课程定位及现阶段问题,笔者提出“两个结合”与“五个融合”的教学模式(图1),以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改革思路。

(一)教学方法的两个结合

1.区域认知与技术方法相结合

中国地理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是课程培养的基本能力,也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地理学核心素养;同时该专业学生在其余课程当中学习了较多的技术方法[10]。因此,中国地理的授课可以采用将区域认知与技术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充分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落实在实践当中就是在授课时,要求学生课后制作相应的图表。如在讲授中国自然地理要素时,要求学生绘制中国地图、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在讲授中国人文地理要素时,可要求学生绘制产业布局图、城镇与交通图。课程通过作图与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及中国人文地理要素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方法熟练度,培养学生将技术方法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11]

2.应用研究与知识迁移相结合

中国地理课程的学习是对中国地理结构与其形成过程的特征、机制和地域差异的学习,为中国区域地理研究奠定基础。因此,面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的核心目标是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在区域发展和规划中综合应用。中国地理第二篇幅以介绍我国八大片区为主,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对我国的八大片区自行进行分析,要包含观点、图表、分析等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活学活用,知识迁移是大学教育的本底要求。因此,课程通过每位学生在全球中选择一个国家,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该国的区域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经济活动特点,阐明该国的地理结构与过程的特征、机制和地域差异,达到知识迁移和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教学理念的五个融合

1.地理关联与逻辑链条相融合

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是地理学特征和地理思维之一,在中国地理授课过程中揭示地理关联和地理关联的逻辑链条,对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好的帮助。如在进行中国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的介绍时,从表象上来看,该线分布与中国地形图、中国等降水量线、中国夜间灯光图等具有高度重合性;从深层次影响来看,胡焕庸线的空间分异受到中国三大阶梯、三大气候区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由此培养学生将地形、气候、降水等地理要素相联系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引出现实问题“总理之问”——胡焕庸线能不能破的问题。因此,将地理要素层层相连,并与社会现实问题相联系,这种地理关联与逻辑链条相融合的模式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地理素养与科学常识相融合

中国地理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理解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以及相应的科学常识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在教学当中可通过引入现实案例讲解,强化学生对地理素养和科学常识的问题意识。如在讲解自然地理结构内容,引入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地方决策和行动存在的地理认识盲区,让学生理解地理差异背后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例如东南沿海某省市派消防官兵支援灾区,不久后因严重高原反应全部撤离;玉树地震重建过程中,住房重建竣工率不高等。让学生通过玉树灾后重建的案例,思考地理要素对科学决策的影响,从而得出高原作业、可施工期中存在雨季、土地权益等因素对灾后重建产生影响的结论。通过将科学常识融入在地理素养当中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很好的将社会中的问题与地理学相联系,整体地理素养得到提升。

3.地理思维与学科发展相融合

地理思维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对区域差异性和综合性的认知和应用,在中国地理的授课过程中需要将这种地理思维贯彻到各个部分。如讲解自然地理结构和人文地理结构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各个自然和人文要素在不同区域的综合集成,从而形成不同的类型区。同时,中国地理讲授融入学科发展的战略方向,培养学生的科学问题意识。如结合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出版的《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提出的围绕“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的空间重组、社会和技术的变革”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科发展面临的科学问题,如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社会不平等,人口流动、物资交流及思想传播如何改造世界等。通过地理思维与学科发展相融合,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将地理学作为基点,训练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

4.地理基础与规划实践相融合

地理空间是空间规划的载体,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格局、过程和机制的认知与理解是空间规划的基础。因此,授课过程中将中国地理的知识点与规划实践有机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在知识点“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转化到应用层面的“怎么办”和“怎么样”。

5.区域政策与思政建设相融合

中国地理的内容涉及到国情认知和区域政策制定与实施,是天然的思政建设课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致力于解决区域发展和规划管理问题,对于区域政策的跟踪了解也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地理授课过程中将区域政策与思政建设想结合,有助于思政建设的落实。授课过程中可以将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高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融入到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区域政策的中国特色。以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为切入点,通过区域政策与思政建设的相融合,培养专业能力强和思想政治硬的专业人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教学探讨

1 面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中国地理教学模式

五、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培养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的综合型人才,而中国地理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区域分析的能力。因此,提升中国地理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杨高,周春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 2020,(17):126-128+132.

[3]秦耀辰,吴矿丽,张广花.综合思维培养视角下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 2019,39(08):107-110.

[4]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军以,苏维词,李孝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 2017,4(35):19-21

[6]马仁锋,姜露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比较[J].教育现代化. 2019,6(87):26-30.

[7]陈静,唐波,宋云.独立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8,(29):46-47+62.

[8]李航飞,陈世发,杨林,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观察. 2019,8(24):87-88

[9]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4.

[10]李小妹.大学“中国地理”教学融入国情认知教育的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7(03):108-111+128

[11]黄晓霞,黄天慧,和克俭,等.成效为本的教学实践初探——以“中国地理”课程为例[J].开放学习研究. 2016,(06):29-34

 

Discussion on Chinese Geography Teaching in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Liang Yutian1, Cheng Zhaofeng1,Shang Yuli2

(1.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2.Guangdong Education Pres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75)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 teaching objectives for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major, points out the current teach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mode of "two combinations" and "five integrations" of China Geography. Finally, the teaching boundary of Chinese Geography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geography teaching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mode of "two combinations" and "fiv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 for this major,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hinese geography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China Geography; teaching mod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