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仓储在线,龙源期刊网

主管单位:河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大众文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发表 » 正文
《大众文艺》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由河北省文化厅主管,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文艺类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全文收录。
《大众文艺》
投稿邮箱:dazhongwenyishe@163.com
咨询电话: 15833114535

咨询在线: 3200336745

咨询微信:dazhongwenyishe

快捷链接
论文发表
“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体系刍议
2024-01-02 浏览量:168

“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体系刍议

             郝晶晶  

河海大学党委办公室、政策研究室 江苏南京,210000

[  ]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标准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定践行“四为”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一流学科对一流专业的引领性,通过加强科教协同互动,提升科技创新对教育教学的支撑度,通过推进综合素质培养,提升一流人才培养的适应度,构建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此外,还需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思政”质量、严格学生教育管理、构建高效管理体系等方面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一流大学建设;思政教育;教育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1年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行政管理重点课题“新时代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 (B210207080)

[作者简介]郝晶晶(1986-),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工学硕士,河海大学党委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秘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 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等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设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2]。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明确方向。

1.立德树人根本标准下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高校普遍开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检视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改革举措,加快补齐短板。

一是“四新”背景下,传统学科专业转型升级不够迅速,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建设等与国家重大战略及新兴行业发展需要之间的结合度不够紧密,学生培养质量与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间还有差距。二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不够,教育教学融合不够。部分教师“立德树人”意识不强,教学方法传统,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缺乏,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不足,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一定程度存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辅导员、班导师、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性不够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尚有不足。三是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立德树人特色不够明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基础设置不足,育人成效不突出,学生参与“双创”意识、专业认知能力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待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立德树人下根本任务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2.1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5 2 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3]。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之所在。要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始终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开展工作,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配置资源,强化政策供给,系统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

2.2坚定践行高等教育“四为”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四个服务”明确要求,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并在2020年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四为”方针彰显了大学的人民立场和政治属性,要将其贯穿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全方面,回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时代要求,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化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争创一流。

2.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衡量一所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水平的标准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到位,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统领、凝聚、推动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体现到内部治理制度和师生行为规范中。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网络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各个方面梳理育人要素,明确育人责任,进行路径设计,一体化系统推进十大育人工作体系。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网上网下有机联动,促进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融合发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5]

3.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

3.1.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一流学科对一流专业的引领性通过院系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地发挥学科建设对专业调整的方向引领功能。加紧实施一流专业的“双万计划”,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加快布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战略新兴专业、交叉复合专业。按照“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统规划专业建设路径和关键举措,依托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增加课程难度、深度,确保教育教学内容的前瞻性。要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发挥学科综合交叉的生态优势,围绕一流学科、关键技术、新兴产业的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前沿课程和交叉培养课程,加强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超前布局和设计,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努力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更新与知识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质量[5]。要深化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鼓励常态化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利用好智慧教室、翻转课堂等新颖教学组织模式,推进研讨式教育、思辨式教育、启发式教育,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3.2加强科教协同互动,提升科技创新对教育教学的支撑度强化教育教学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的融合互动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一是建立健全科教融合机制,将科技创新能力实时转化为人才培养能力。依托科研实力和学科优势,将“大科研”与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建立科教融合、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机制,纵向建立科技创新梯队,强化本硕博不同学历学生的贯通“传帮带”;横向建立跨院系、跨学科创新团队,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科研活动反哺学生创新素质提升的“大科研”互动,使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目标一致、举措共振、平台共享。[5]二是将教师的学术水平实时转化为教育教学水平。以教师评价体系改革为抓手,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加大教师尤其是学术骨干的教学投入。引导教师从科研成果中提炼学术前沿动态,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广度、深度和前瞻性,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完善制度和条件保障,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对于参与学生课外辅导热情高、成果显著的教师,要结合教师荣誉体系的建立进行表彰。三是把产教融合培养作为重要路径,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以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需求为服务面向,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制定培养方案、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既突出与学校人才培养主导体系的相辅兼容,又坚持特色培养,提升学生融入社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交叉融合、一专多能型人才。完善配套机制,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加强与校外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深化校校、校企、校地协同育人。

3.3推进综合素质培养,提升一流人才培养的适应度全面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改革,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抓好实践育人这个重要环节,构建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合作、交叉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在主题教育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劳动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使命担当。推动美育与专业教育、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也作为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体育教育方式,拓展体育锻炼空间,保障体育锻炼时间,形成良好习惯,培养体育兴趣,发展体育技能。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强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教师队伍等关键领域改革和建设,组织开展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努力实现以赛促教、促学、促改的人才培养改革目标。

4.教育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

4.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要推动高水平教师参与育人。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制度,促进与中青年教师专业特长、职业发展、服务社会等相结合,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他们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要建立中青年教师校外兼职或挂职制度,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兼职或挂职,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推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4.2提升“课程思政”质量大学课程80%以上是专业课,要结合学校历史文脉传承和学科专业特色,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炼思政育人元素,在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等环节有机融入,实现公共基础、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课程思政全覆盖,让专业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 

 4.3严格学生教育管理。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要严管、严抓教学秩序,着力解决课堂教学秩序、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让学生忙起来。同时也要营造一种健康的氛围,构建起学生科学评教的指标体系和网络。

 4.4构建高效管理体系。一流管理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 是学校推进科学决策、保证有序运转的需要。要通过深化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减少管理服务环节的冗余环节和层次,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学校管理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师生,促进执行力提升,加强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运用,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84771.

[3]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9374074905316534&wfr=spider&for=pc.

[4] 赵长林,黄春平. 高校建设新时代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何与何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7-122.

[5] 赵长禄.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9(3):40-42.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Jingjing Hao

Party committee office and Policy Research Office,Hohai University ,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00,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round the fundamental standards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firmly establish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alent training, firmly practice the "four for" policy, run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rom beginning to end, and constantly deepe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By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improve the leading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s to first-class majors, enhance the suppor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y strengthening the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education,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first-class talent training by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build a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conducive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sports, art and labor. In addition, we need to improv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strict student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building an efficient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First 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