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落地核心素养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以“线性代数”课程为例
方 贵,杨 旸
(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7)
[摘 要]:核心素养对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重知识轻素养、重痕迹轻实效、重他评轻自评等诸多因素,使得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的实践效果受到制约。鉴于此,本文凝练出核心素养落地课堂需秉持的三大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探索出落地核心素养的体系化教学设计方法,以实现知识与素养协同育人。最后,以“线性代数”课程为例,具体阐述所提教学设计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落地。
[作者简介]:方贵(1989-),女,汉族,江苏泰州人,硕士,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无线通信相关教学研究;杨旸(1983-),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博士,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通信工程相关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22年度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育教学立项课题“面向通信专业需求的优秀士兵保送层次'数学'课程改造”(TY22ZX00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J
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明确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总体框架》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是我国对未来人才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1]。特别地,高校作为未来人才的孵化器,课堂核心素养落地成效决定了我国未来人才的质量[2]。因此,高校应牢牢把握以下两方面的价值内核,实现核心素养在一线课堂的落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育核心素养:一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必须紧紧抓住课堂“主渠道”,明确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所需秉持的原则,并以此指导教学设计,使高校的德育特色得以巩固和升华。二是以“协同育人”作为核心要义。把握这一核心要义,必须紧紧抓住教师“主力军”,明确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的教学设计,并进行探索实践,以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
一、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的现实问题
为落实高校铸魂育人工作,所有课程都应秉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发挥育人作用,这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及任课教师的普遍共识[3]。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逻辑、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核心素养落地课堂的教学成效。具体分析如下:
1.重知识轻素养
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似乎不证自明的真理: 学校的使命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天职就 是学习知识。价值情感教育写进了所有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但是,当知识传授统摄整个教育过程时,价值情感教育永远只是一个配角[4]。知识的霸主地位直接造成了高校对国家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培育被轻视,教学过程较少给学生提供积淀人文底蕴、追求科学精神、剖析学习方法的机会,导致学生将知识等同于枯燥乏味,甚至衍生出对知识的抵触情绪。
2.重痕迹轻实效
育人过程直接影响着核心素养落地实效。多年以来,教师总是习惯于以一个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面对学生,课堂上的育人痕迹十分明显,表现为谆谆教诲、苦口婆心,甚至是耳提面命、批评斥责。这种“生硬化”的育人过程形式突兀,往往没有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效,表现出一定的强制性和随意性,极易引发学生的思想抵触,导致核心素养落地实效并不见好。
3.重他评轻自评
长期以来,高校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包括督导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评价以及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的评价,能使教师获取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此对教学安排、教学重点等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目前的教学效果评价重视来自外部的评价,忽视师生之间的自评,无法科学地、客观地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导致教师落地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缺乏持续改进和提升的依据。
二、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大学育人的主渠道,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为此,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引领下,凝练出核心素养落地课堂需秉持的三大原则,既对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又是核心素养落地成效好坏的判断依据。
1.价值统一原则
在对教学内容正确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挖掘出对应的核心素养育人价值,做到与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判断标准统一、与教学内容蕴含的本质统一。在此指导下,形成切实落地可行的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帮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核心素养的培育,做到德得相通,解决实际教学中“重知识轻素养”的问题。
2.过程融合原则
知识传授过程与核心素养培育过程应该高度融合,要做到育人主题明确、逻辑关系清晰、呈现方式自然。在此指导下,教师应从宏观和微观不同视域去设计核心素养育人逻辑,最终呈现出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达成深入理解知识内涵和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双重目标,解决育人过程“重痕迹轻实效”的问题。
3.自评促教原则
在确保外部督导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还应不断强化内生评估,从而推动教学持续提升。为此,教师需要设计落地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对教师育人过程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外显行为的评价,以解决教学效果评价“重他评轻自评”的问题,进而指导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保障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成效。
三、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的教学设计
为了解决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实施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课程育人成效,以“价值统一、过程融合、自评促教”三大原则为指引,做好针对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设计三大环节,即“育人目标的确定、育人逻辑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以“一脉相承”“环环相扣”“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知识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的协同育人。
1.育人目标的确定
依据“价值统一原则”,所确定的育人目标既要符合国家对21世纪人才的要求又应贴合教学内容,尤其应根据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多重教学价值,做到去粗存精、价值引领,切忌“生搬硬套”、“生拉硬拽”。特别地,育人目标至少应与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1]等18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素之一相契合,可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理清内容间的逻辑以及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来寻找切入点,进而确立育人目标,使其能准确体现知识鲜活的育人面貌,达到最大化发挥高校课堂教书育人功能的目的。
(1)挖思想。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可通过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静态教材背后所蕴含精神文化、审美视角、责任意识等的内涵,从而在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理逻辑。知识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新旧知识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梳理逻辑,挖掘出教学模块间的关系,甚至是与已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从特殊到一般、换个角度看问题等,从而在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等方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3)教方法。方法包括知识蕴含的方法、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方法的总结凝练,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理论,如矛盾论、重点论等,从而在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方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育人逻辑的设计
依据“过程融合原则”,应在知识授课逻辑的基础上,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增加对核心素养育人逻辑的设计,使得知识传授过程与核心素养培育过程逻辑关系清晰明确,并由此重新规划和编排课程内容,以确保学生接收核心素养培育信息时更容易、更准确、更具收获感,避免信息在授课过程中传递失效或失真。具体如下:
(1)授课主题的确立。授课主题主要回答“讲什么”“怎么开始讲”的问题。一方面,授课主题的确定应通过对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使其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琅琅上口,从而为授课过程的梳理提供主线支撑。另一方面,授课主题可通过名人名言、结合课程已学内容等不同方式进行自然导入,从而渲染课堂的育人氛围与情境,激发学生对授课主题进行先导性思考与感悟。
(2)培育过程的梳理。核心素养培育过程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授课主题与授课内容相结合,以回答“怎么讲”问题。鉴于授课内容往往具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对比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等整体逻辑结构,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也应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为此,通过对课程内容整体逻辑结构的深入剖析,明确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在授课过程中与课程内容整体逻辑结构契合的切入点,进而形成核心素养的育人提纲,使其在授课过程中步步递进地揭示育人主题的内涵和要义,引导学生系统化、具体化地理解育人主题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达到内化于心的培育效果。
(3)总结环节的设计。落地核心素养的课堂总结环节除了总结知识点,还要总结核心素养育人过程,并且回答“怎样深化目标”的问题。首先,做到以核心素养的育人提纲为主线,以知识内容的重难点为抓手,形成核心素养培育与知识传授“同向同行”的总结模式,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素养提升系统框架,起到时半效优的效果。其次,在知识点讲解、内涵要义揭示的基础上,采用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深化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引导学生由认知转变为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育人主题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语句衔接的优化。语句衔接属于育人逻辑设计中微观层面的问题,处理核心素养与知识模块之间语句自然衔接与过渡的问题。提炼出来的核心素养育人提纲往往是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的,不仅是素养的培养与塑造,也是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因此,教师不能省略其中关键的话语,而应明确、清晰、完整的表达,达到“环环相扣”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对育人主题的接收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5]。依据“自评促教原则”,核心素养育人过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关注学生对教师育人过程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外显行为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出价值判断,最终形成课堂教学设计的闭环优化,为育人过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具体如下:
(1)学生对教师育人过程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学生对教师“教”的评价环节,不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学效果以及育人成效的反馈,并依此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而且能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教师对学生外显行为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外显行为,如学生上课提问的主动性、思想跟随的紧密度以及课后作业的自主完成率等,评价学生对核心素养授课主题的感兴趣程度、对核心素养育人过程的消化吸收程度、对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践行程度,进而综合评价核心素养育人过程的教学效果,指导教学设计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四、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
作为理工科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线性代数是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不仅如此,线性代数课程承载了代数学数千年的发展积淀,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铭刻着一代又一代数学家们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献身事业的精神内涵[6],因而更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然而,重知识轻素养、重痕迹轻实效、重他评轻自评等问题在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多数教师处于“想而不能”的困境。为此,本文以线性代数课程为例,通过细化实施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法,实现知识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的协同育人。
具体地,以线性代数第三章第一讲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为例,阐述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梳理教学内容间的逻辑,挖掘出本讲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从而定下育人目标和育人主题。随后,进一步设计育人逻辑、完善教学过程,将已学知识进行有选择、有目标地梳理,做到“不忘初心看过去”。在此基础上,“厚积薄发向未来”,带着学习目标继续研究解线性方程组的理论。最后,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本讲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的教学设计既使知识讲授的逻辑更严密,让学生对知识点间的内在关联更清晰;又使素养培育的方式更自然,使学生对党和国家时代精神认同感油然而生。
图 1 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教学设计示例
实践表明,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教学设计方法在线性代数课程中能普遍适用,有助于使教师摆脱对育人工作“想而不能”的困境,提升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水平和成效。
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的教学实践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主要表现为:
(1)课前。通过课前交流,了解到学生普遍使用了一定的方法论来制定个人短期学习目标以及相应的学习计划,有10%的学生还制定了中期学习目标,说明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素养提升有明显帮助。
(2)课中。学生上课出勤率达到100%,课堂上思想跟随紧密度明显高于纯粹的知识传授课堂,说明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后。学生作业自主完成率达到90%,知识内化情况有明显提高,说明核心素养落地一线课堂即能有效传递知识信息,又能有效培育学生实事求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李玉兰.让核心素养落地 为知识运用赋能[N].光明日报,2022-04-22(008).
[3]孟子敏,李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若干问题及改进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2(03):51-57.
[4]张卓玉. 什么样的“知识”才有意义[J]. 基础教育课程,2010,(04):77.
[5]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41-44.
[6]曹殿立,曹洁,姬利娜,苏克勤,侯贤敏.线性代数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1,(26):91-94.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anding core literacy
----Take the course "Linear algebra" as an example
Fang Gui, Yang Ya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rmy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Nanjing, Jiangsu 210007)
Abstract: Core litera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the key to cultivating core literacy li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However, in practical teaching, many factors, such as emphasis on knowledge over literacy, traces rather than effectiveness, and evaluation rather than self-evaluation, restrict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core literacy in the front-line classroom.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hree principles to uphold the core literacy classroom,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principles, explores the systematic teaching design method of landing core literacy, so as to realiz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knowledge and literacy. Finally, take the course of "linear algebra" as an example to elabo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teaching design method in the practice process.
Key words: core literacy,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practice, linear algeb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