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民航高职院校“钳工中级实训与鉴定”课程思政探究
姜克凯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大飞机学院,201301,上海)
[摘 要]钳工实训是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旨在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扎实理论基础,理实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实训课程学习中,存在学习无动力、无目标,态度消极等问题,而在课程中加入思政内容,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职院校《钳工中级实训与鉴定》课程为例,以课题为切入点,将思政元素契合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课程围绕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钳工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方案、实施保障和教学效果等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了新时代职业技能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工匠精神;钳工实训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民航高职院校钳工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项目编号:XJKT-2023-02)。
[作者简介]姜克凯(1993-),男,山东烟台人,工学学士,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大飞机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机电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TG9-4;G711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课程育人排在首位,由此可知,课程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位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学科各环节中,破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孤岛”状况。[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素质教育应全面贯穿始末,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3]。
钳工是大国重器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涵盖机械、电气、建筑等多个领域,是机械制造类学科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钳工中级实训与鉴定》这门课程主要包含划线、锉削、锯削、钻削、螺纹加工等内容,其专业程度高,动手操作性强,劳动强度大,工件精度要求高,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品质。
钳工也是我国大飞机制造产业的技能基础,《钳工中级实训与鉴定》课程与航空航天领域紧密贴合,在民航制造领域中,钳工依然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应用广泛,例如,飞机金属结构修理,飞机的钣金与铆接等,均能见到钳工的身影。由全国总工会选树的87名大国工匠中,有9位是来自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武器装备等领域的钳工技师,这也更能从侧面印证钳工的重要性。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大飞机学院坚持产业导向,紧贴岗位需求,以实施新时代钳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为主线,以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宗旨,探索并构建《钳工中级实训与鉴定》课程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思政体系,将劳模精神[4]、工匠精神[5]及民航“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三个敬畏精神[6]融入课堂,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图1 大国工匠中的钳工技师简介
随着国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对于航空制造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逐步增高。民航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多数会从事飞机制造维修相关工作,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有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而想要让学生具备这样的品质,就需要在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思政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将思政内容分批次、分章节、分课题,以课程内容为主线,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课程所带来的精神层次上的品质,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身建设,具备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品质,是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通过日常教学中学生表现来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大部分学生不清楚学习钳工的意义,而学生对于学习的意义不清楚,毫无目的性的学习,学习质量大打折扣,单以课程分数,是否合格来评价学生,让学生一直以被动的方式学习,并不能达到以课促学,教书育人的效果。当今社会,新事物、新思想、新领域发展迅猛,学生课下生活丰富,对于新事物的领悟接受较快,而这个时间段的学生好奇心较重(比如游戏、自媒体视频、段子、电子书等),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空虚,不能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知识学习上,很多学生对于未来的规划充满迷茫,不知所措。通过对近200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认为在钳工实训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课程思政内容,92%的学生认为在钳工实训课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动力不足、目标模糊。另外很多学生就业实习时,都不选择飞机制造相关职业,甚至有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退出,归其原因,一是缺乏精神寄托与支撑,没有干劲,二是怕苦怕累,不能持之以恒。故对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消除迷茫的心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生事物的发展,改变教学方式,在课程中贯穿课程思政内容,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为其将来的职业选择与发展奠定基础。
1课程教学目标
1.1体系建设目标
通过强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及民航“三个敬畏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达到强化领导责任、巩固课堂阵地、挖掘思政元素、深化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1.2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理解钳工的本质及特点,了解生产实训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理解掌握钳工操作过程中的划线、锉削、锯削、钻削、形位公差及尺寸公差的内容,使学生对于钳工实训知识有一定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升华,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实际。
1.3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制图识图的能力,时刻秉持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概念,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程度,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为以后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4素质目标
立德树人,通过《钳工中级实训与鉴定》课程教学中不同环节的操作情境,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加工的案例,在达到传授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润物细无声的将思政元素融合到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专心致志、追求卓越、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民航三个敬畏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在学校顶层设计、统筹引领下,根据教务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深度校企合作,建设全方位、多层次课程思政体系,融入《钳工中级实训与鉴定》课程教学全过程。
2.1课程思政融入过程
本课程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主线,以课程思政为出发点,结合校企合作现状,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民航“三个敬畏”精神深入贯穿至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当中,不同章节使用不同的思政案例融入,使案例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避免学生产生消极倦怠心理。另外建立企业思政案例库,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从内心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发挥大国工匠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大国工匠的技术技能产生崇拜感,提高学生对自身专业领域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自信心,斗志昂扬的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具体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如下:
图2 实施构建《钳工中级实训与鉴定》课程思政体系
2.2改善教学方法,融入思政内容
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方法,分析学生日常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方式进行部分修改。首先将时政内容添加到每个章节课题的教案、PPT及教学设计中,在每次课开始时,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实例的方式引入新课,先为学生讲述思政内容,使学生在本次课题开始前就在心中埋下精神的种子,为接下来的教学与实际练习做铺垫。然后在课题内容讲授过程中,采用讲授法、演示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观察的方式,注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学生实际练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以达到讲练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要求。最后进行课题评价,在原有的评价体系中加入课程思政评价,将思政内容评价进行量化,反映出每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对待知识学习的态度,比如,将练习过程中工具摆放是否合乎要求,姿势动作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消极怠工的情况,及不完成课题练习,做与练习无关的事情(比如玩手机、打游戏等),以上情形全部以分数的形式量化,提高学生学习练习的积极性,心存敬畏,加强学生对于钳工实训的认识,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与目的性。
通过对两个班级的对比发现,在课程中贯穿思政内容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件加工质量与合格率比普通班级学生有很大提升,学生学习氛围浓厚,目的明确,更富激情。由此表明,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从而引领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3课程实施保障
3.1学校引导课程思政风向标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脚点在课堂,指挥中心在学校,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指导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统筹协调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与实施,充分发挥学院对各级课程思政工作的指导、保障、监督功能,确保校、院两级统筹实施、协同推进,促进各项任务的落实、落细,为课程思政建设造血。
3.2师资保障
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专业教师中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兼职教师,师生配比1:18,专、兼职教师任专业课学时比例一般为1:1。专职教师全部为取得钳工技师证书的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中有我校上海市级“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上海工匠,特聘教授戴渊。
3.3教材选用
教材选用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文件要求,选用国规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钳工》第2版。
3.4“1+X”考证
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拿到毕业证与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可报考钳工五级、四级及三级职业技能等级鉴定,通过后即可获得相应等级证书,钳工技能等级鉴定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有体现。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能够大大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学生未来专业发展有极大帮助。
3.5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我校大飞机学院制造实训中心钳工实训室为我校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同时为上海市“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对标企业生产一线和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等级考证要求,配备实训所需设施设备及工具。
3.6教学管理
学院建立教学专家委员会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学风检查制度、毕业生质量跟组调查制度,全方位全过程对课程思政教学、学生职业态度、工作习惯、思政素养进行跟踪评价。
4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4.1夯实课程思政“基础层”
通过创建《钳工中级实训与鉴定》课程思政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逐渐从“一点一例”向“一课一境”改革,深度剖析案例,找寻切入点,驱动知识线的同时剖析育人点,将思想引领和专业提升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受益、在课堂中成长,通过课堂夯实育人基础。通过考核评价,学生树立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及民航三个敬畏精神,具备了准民航人的职业素质。
4.2培育课程思政“示范层”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大飞机制造企业“案例资源库”,将课程、专业、专业群、产业链中的思政要素融合到课程中,深入行业,挖掘技能蕴含的德育内容,产教融合,打造涵盖专任教师、企业导师、思政辅导员、思政专任教师的全方位师资队伍,通过学院思政示范课巡讲、思政说课展示研讨会、思政专项课题激发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创新力。
4.3打造课程思政“引领层”
在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中,完成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更新了《钳工中级实训与鉴定》课程标准,不断深化专业建设,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在专业中融入思政,通过专业改革的引领,强化对于学生的思想引领,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
4.4构建课程思政“保障层”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加强了对于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提升了教师职业素质与水平。同时,学院逐步健全了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考核贯穿到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奖、项目申报等各个环节,为课程思政建设完善了制度保障。
5结论与展望
在《钳工中级实训与鉴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更好的诠释教育本质,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创造无限的课程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更便于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与掌握,且对专业的认知更清晰,形成由点及面、自浅入深的课程学习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能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好的择业,提高学生对飞机制造业的认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水平,以专业扎实的知识素养,严谨好学的求知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建设当中。
在整个课程思政探索中还存在些许不足,在当前新冠肺炎乙类乙管的政策下,学校对于感染新冠的学生会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这就对课程思政改革有了更高的要求,后续会将线下教学的经验同步拓展到线上教学内容中,以适应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教学实施,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地汲取最新的思政路径,研究新的方式方法,从而应用到实际教学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 王丹.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钳工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2.DOI:10.27110/d.cnki.ghsfu.2022.001093.
[2] 何行宜.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与模式探究[J].秦智,2023(09):64-66.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22.
[3] 胡春龙.高职机械设备控制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对外经贸,2022(08):100-102
[4] 王蕊.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模精神的培育和弘扬[J].中国军转民,2022(20):23-24.
[5] 吴小平,周倩宇.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效应[J].职教发展研究,2022(03):103-108.DOI:10.19796/j.cnki.2096-6555.2022.03.013.
[6] 马彪.践行“三个敬畏”筑牢安全底线[J].现代企业,2020(11):18-19.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xploration of "Fitter Intermediate Training and Appraisal" course in civil avi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iang Kekai
(Grand Aircraft College, Shanghai Civil Avi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1301, Shanghai)
[Abstract] Fitter training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t aims to exercise students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combine theory and reality,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with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found that students have problems such as no motivation, no goal and negative attitude i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 and the add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 the course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nd establish a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ody department in the course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is pape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fitter intermediate training and appraisal course as an example, with the subjec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ideological elements fit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course around the ideological horizon of fitter course teaching objectives, implementation plan, implementation of the guarantee and teaching effect of all-round, multi-angle expounds the new era of vocational skills curriculum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eaching reform, craftsman spirit, fitter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