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杨洋 李勖立 潘琳娇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 201620
[摘 要]随着我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作用不断上升,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本文推出“旅游+汉语教育”模式。将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和汉语文化体检课程对比分析,推出了“旅游+汉语教育”模式下的几类体验模式。
[关键词]旅游+;汉语国际教育;体验教学
[基金项目]2019年市级“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910273016)
[作者简介]潘琳娇 1998年 女 汉族 浙江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本科生;李勖立 1999年 女 汉族 上海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本科生;杨洋 1998年 女 汉族 上海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本科生
"Teaching Chinese in Tourism"
Yang Yang Li Li Li Lin Jia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oreign Trade
[Abstract] With the rising role of China in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rising of Chinese fever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ourism Chinese education" model. By compar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physical examination course, several kinds of experience models under the mode of "tourism Chinese education" are introduced.
Tourism;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xperience Teaching
一、研究背景
研究“旅游+汉语教学”模式的背景主要有两点,汉语的兴起,即国家软实力输出的需要,和“旅游+”模式所能为其他行业提供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如此的国家政策的指导思想为“旅游+汉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旅游+汉语教学”模式介绍
“旅游+汉语教学”模式指以旅游为媒介,结合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手段,融合汉语语言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本文提出的“旅游+汉语教学”模式再具体一些来讲。它的重点主要落在教育,是借助“旅游+”模式为汉语教育行业注入创新力,旨在达成服务与教育的统合,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最真实的语言实践环境。
三、“旅游+汉语教育”优势对比
1、 与普通旅游团相比
来华留学生需要的是合适的旅游学习项目,缩小课堂教学内容和他们在中国所见所闻事物的距离,提高留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他们即学即用的需要。在教学中,应融入现代中国的元素,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现实中的中国。留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地理的掌握归根结底要服务于语言技能的习得及文化核心观念的把握,进而形成文化认同。和介绍性较强的导游讲解词比起来,更加生动形象。
2、 与课堂教学模式相比
语言的本质功能是用来交际的。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着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教材例句也因为语言的快速发展也变得陈旧老套。在体验式的文化活动中,一是能为留学生提供真实的文化体验,并从文化的内部来理解中国文化特征;二是能提供用汉语交际交往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
3、 与高校游学团进行对比
在对留学生的调查问卷过程中,我们收到一名来自孟加拉国的学生反馈。他说我们学校其实就有暑期游学团的存在,但他们普遍认为学校里的游学模式存在许多不便之处,例如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看不懂菜单的字,无法理解菜名的意思,更可能因为方言口音的原因没办法和当地的人们交流。
4、 语境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成语、惯用语、习语、谚语、诗歌等方面,仅仅通过语言描述是无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6]设置语境弥补可以双语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环境中体会感悟并试着掌握语言知识,可以使记忆更牢固。
5、 “旅游+汉语教学”模式的综合优势
1)调动学生积极性
体验文化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应用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进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削弱文化差异的影响
体验文化教学法能将中华文化更好地展现给每一个汉语学习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华文化的内在含义和文字之间的联系与文化精神,进而减少了文化差异对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影响,提高了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水平。
3)提供真实的语境体验
在真实的语境下让学生体验本土的汉语,感受自然的汉语发音语调,让学生能自然地运用这些口语化的词句。
4)实地的体验中华文化
不同于在学校文化体验馆,在旅游中感受中华文化是更为立体的。学生可以用他们的视觉听觉感官一起感受,甚至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中华技艺,在乐趣中感受深厚的中华文化,更有助于汉语教学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
四、“旅游+汉语教育”模式下教学产生的体验类型
1、历史体验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要将客观的经验与学生的感性情感连接起来,打破时空的限制,架构起学生的经验和历史知识目标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基本要求就是要生动、真实、趣味。情境教学可以提供一种直观体验,有助于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和具体,深化对知识的掌握。
“旅游+汉语教学”模式所能提供的历史体验超越了普通的课堂情境创设,不需要再使用物具、角色等,学生直接被引入真实的可互动的社会环境中。如此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调动人的五感的投入。根据旅游人类学学家纳尔逊.H.格雷伯恩(Graburn)提到:“旅游的魅力在于这种活动本身,它与平时活动不一样,具有某种特殊环境。”旅游情境可以向处在情境中的人注入某种动力成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模式提供的历史情境,同时也是旅游情境。
“旅游+汉语教学”模式所能提供的历史体验也使态度、情感和体验深度参与在一起。狄尔泰曾尖锐地批判传统的教育学只重视知识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旅游+教育”模式提供的历史情境,就是要让学生不仅获得认知目标,而且收获丰富的体验。这种体验比一般的汉语体验式教学课堂更深入,它整合了情感和认知,在认知中融入情感,生成个人独有的态度,从而将认知内化,帮助对历史的理解。
2、文化体验
我们这里提出的文化体验是指留学生可以在体验文化并能够高度参与、产生深度认同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文化创意创新,将文化产品与留学生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理念下,汉语教学建设和文化体现逐渐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应避免文化体验与当地真实文化相脱离。
关于文化体验的重要性。首先,它们以充分挖掘文化内容精髓为基础,打破留学生学习方式的审美常规。其次,满足了他们追求放松休闲、知识汲取、深度体验的个性化需求,极大地引发了留学生想要亲身参与体验的兴趣。而反观失败的文化体验事例,究其根本还是未能从实际出发,忽视了留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盲目跟风、空洞化的现象。
此外,要注意当文化内涵的被感性化。对于留学生而言,文化内涵被感性化以后的被感知,其引发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当对某文化有了感性的认识,就是将这个抽象符号转化为更为鲜活的感知形象。这种形象既承载了其文化过去所有的信息,又能够进一步刺激人们感知这个文化,甚至激发出对其的情感和行为。这就是一种好的传播,不单是传播某种信息,而是传播一种刺激,激发受众的想象力,继而引起情感波动。
3、旅游体验
本文所界定的旅游体验,它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对快乐或愉悦的追求。“旅游+汉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就是希望能够遵循这种快乐原则,最终实现快乐的教学和快乐的学习。
1)世俗体验
世俗体验在本文中是指基本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反应,不包含审美体验带来的愉悦,而只是停留在基本的层面。譬如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匮乏所带来的肉体愉悦、亲人等带来的情感反应,这样的体验不具有差异性。
2)审美体验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对审美体验的描述,是达成了一种感官的和谐。外在物质对于不同的人在其内心世界产生的投射是有差异的,因此审美体验是具有差异性的,“旅游+汉语教学”模式下就是如此。由于存在文化的差异,也就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需要进行跨文化审美。符号价值作为跨文化审美体验的重要构成。
五、“旅游+汉语教育””模式下的潜在问题
1教材
由于”旅游+汉语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特殊性,现有的汉语教材无法完全适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满足汉语学习者的本土化需求。
目前存在的汉语教材一类是以汉语知识为重点讲解,偏重于日常口语的学习。通过大量特定句式的反复训练解决在旅游过程中遇见的言语沟通障碍。另一类以旅游知识为重点讲解,在课程编排上多以介绍旅游景点和中国文化为主,内容较专业,因此普及性不高。这两类都不适合作为教材来使用。
2 教学人员
“旅游+汉语教学”需要的教学人员需要担任导游游伴和汉语教师的工作。现有的导游人员的缺陷是在汉语教学的方面上仍然需要学习培训。反之汉语教师虽然可以讲课但是做不到专业的导游讲解。
3 考核方式及收获因人而异
旅游汉语具有更多的交际性、随意性,提供大量口语教学内容。“旅游+汉语教学”模式在检验收获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一是因为通过旅游文化体验学习汉语以及汉文化,学生的收获感悟因人而异,没有一个固定的基准可以加以评判谁的收获多谁的收获少。二是教学方面以口语化为主,不适合使用纸质考核方式。
4 语法体系不够成熟
”旅游+汉语教学”模式下的汉语教学可能会比较本土化口语化,学生在过程中会感受到课堂教学中感受不到的乡土风情,但不足之处就是无法像课堂中那样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汉语语法教学系统。
5 短期性
“旅游+汉语教学”需要依据在旅游的基础上,一般周期较短,可以作为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积极性的调剂品,但无法做到像课堂教学那样一学期一学年长期上课,还是具有一定的时间方面的局限性。在短期内之内以旅游的形式让学生在乐趣中收获汉语知识、中华文化,但长期来看课堂教学依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