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专业为例
敖玉辉,王志兵1,*,杨国程2,王宇超1,孙国英1
1长春工业大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吉林省长春市)130012
2长春工业大学 教务处,(吉林省长春市)130012
[摘 要]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基础,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的本科专业,“双万计划”的实施,给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本文介绍了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专业的历史沿革和建设现状,并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双创教育和质量保障等五方面,探讨了专业创新改革的新措施,以期为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路径和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学;地方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
[基金项目]2019年,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方院校化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91215);2019年,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地方工科院校化学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分层次、递进式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GH19114);2020年,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食品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20201708)。
[作者简介]敖玉辉(1969—),男,吉林省长春市,博士,教授,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碳纤维材料和高等教育管理;王志兵(1982—),男,吉林省长春市,博士,副教授,【通讯作者】,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样品前处理方法与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1]。为了做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培养一流本科人才,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面向各类高校和全部专业,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1万个国家级和1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为目标,以“分赛道”、“两步走”为原则,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2]。“双万计划”的实施,给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使之能够有效满足当前新的经济环境对于人才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课题[3]。本文以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专业为例,介绍了专业历史沿革和建设现状,并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双创教育和质量保障等五方面,探讨了“双万计划”背景下专业创新改革的新举措,以期为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路径和策略提供参考。
1 建设思路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明确专业定位、强化培养特色、提升人才质量、争创一流成果为目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破除制约专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建立健全专业发展长效机制,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双创教育和质量保障等五方面探讨专业建设和改革新举措,对标一流本科专业认定标准,开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2 明确专业定位与特色
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专业源起于1978年创建的化学学科,至今已有43年的办学历史,在第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郭余年等老一辈教学名师的带领下,经过几代化学人的努力,2011年获得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获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学科也先后被评为省重点学科(2007年)、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和省特色高水平学科(2018年)。2019年,化学专业先后被评为吉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专业以服务国家特别是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服务宗旨,依托长春工业大学的工科背景优势,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以理为主,理工结合,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特色,并积极主动面向石油、化工、汽车等吉林省支柱产业,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医用纳米材料,以及无机有机功能材料等方面形成鲜明培养特色和优势。
3 专业建设主要举措
3.1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和专业定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4]。本专业明确了以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为专业特色、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整合课程体系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三大平台,减少了课程的重叠冗余,并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和创新实验的学时比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学习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相互支撑。
3.2 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更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5]。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依托课程教学团队,优化知识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资源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本专业积极尝试课程教学改革,以“夯实基础,强化特色”为基本原则,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鼓励教师稳步合理地采用“虚拟仿真”、“雨课堂”和“学习通”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三大计划”的实施,即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计划、教学手段升级计划、核心课程过程管理计划,打造一批省级和国家级一流“金课”。
3.3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水平高,教师在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集群合力。为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形成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学院打造以教学名师和教授为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五大化学”教学团队,整合各门课程形成课程组开展教学,同时学院组织开展青年教师“传帮带”活动,通过组织“示范课”、“公开课”,安排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对新引入的博士毕业教师在教学方面进行规范化指导,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培训、进修、交流和学习,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激发教师创造热情,搭建教师干事创业的平台,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3.4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整合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择优选取专业教师组成本科生导师队伍,以学生修学和科研为重点展开指导,构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辅导员制、以专业引导为主的班导师制及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学业导师制的全员、全过程“三位一体”新型育人机制,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学业发展等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大创项目、学科竞赛、发表论文和申报专业为成果导向,充分发挥本专业教师的科研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以项目为抓手,以科研为纽带,引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把教师的科研成果在所讲解的课程中进行了适当增补,还提出了相关探究性实验和设立了开放实验室,教师先进的实验条件和充足的项目经费,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
3.5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教学质量文化
本专业依托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平台,构建了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为主体的教学质量标准制定与教学指导系统,由院长、教学院长、教学秘书为主体的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以校院两级督导组、专家组等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与诊断系统,以校院两级督导机制、领导干部听课机制、学生监督信息员机制等为主体的教学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以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专业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以任课教师、课程组、教学团队等为主体的课程目标达成度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与持续改进系统,针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等进行评教、评学和评管,开展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随机教学检查、教学专项抽查和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构建了“一平台六系统三对象六检查”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全面监控、全程监控、全员监控和闭环控制的质量文化。
4 专业认定标准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中指出:2019-2021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并按照“两步走”的原则进行认定,即建设周期结束后,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教育部将组织开展专业认证,通过后才能确定为国家级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4.1 通过行业权威的专业认证
紧密结合教育部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要求,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建设期结束,形成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建立健全自查自纠的质量保障机制并持续有效实施,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或通过其他国际实质等效认证或相关领域的专业认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
4.2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1)入选教育部/省级“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建设行列;
(2)荣获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
(3)本专业课程获国家级/省级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社会实践四类金课中的一类认定;
(4)本专业教师获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教学新秀或优秀教学团队等各类称号;
(5)入选省级以上教学平台或获得省级以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
(6)在《本科高校专业综合评价》中的排名位列前30%,或评价等级为A级以上;
(7)本专业教材获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并出版;
(8)本专业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教学讲课比赛获奖;
(9)本专业教师获省级以上高等教育教改课题或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级别教改论文;
4.3 人才培养质量
(1)本专业学生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情况;
(2)以本专业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量;
(3)以本专业学生为第一作者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数量;
(4)本专业学生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情况;
(5)本专业学生英语四六级过级率、考研率、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
(6)本专业学生荣获省市级及以上个人荣誉称号情况。
5 专业建设成果
5.1教学管理取得新进展,高教改革实现新跨越
近年来,学校精心部署、主动融入、全面推进,将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大会、新时代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吉林省教育工作会议等精神与加快学科建设相结合,聚焦专业改革发展,确保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细、落实、落地。2014-2019年,本专业共制订和修订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相关制度、文件18项,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3次。近年来,我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并建立了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实现了新进展、新跨越。近三年,化学专业教师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省级教改项目10项,发表教研论文19篇,出版教材4部,荣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5.2课程建设取得新突破,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学院以吉林省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内涵发展为根本,以发挥优势、补足短板为目标,积极推进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此外,学院积极尝试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三大计划”的实施,即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计划、教学手段升级计划、核心课程过程管理计划,目前,各专业核心课程基本实现了过程化考核,形成了多元评价机制,《无机化学》和《大学化学》等课程积极探索基于“雨课堂”和“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2018年,食品化学被评为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2019年,专业核心课程《仪器分析》和专业选修课程《食品化学》被认定为为吉林省“金课”,《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测定矿泉水中铁元素含量》被评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5.3双创教育跃上新高度,培养质量实现新提升
6 结语
国家教育部“双一流”、“双万计划”等本科教学工程的启动,充分凸显了我国对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加强专业建设是高校在新时代普通本科教育中突围的有利举措[6]。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专业紧密结合地方行业及产业的需要,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双创教育和质量保障等五方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实力,培育特色,争创国家一流专业,培养一流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辉, 方宇, 范平清. 面向一流本科建设下的应用型机械类专业建设改革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 (51): 343-344.
[2]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厅函〔2019〕18号),2018.09.
[3] 陈丽平, 陶斌智. “双一流”背景下民族地方高校建设国家级特色法学专业策略研究[J]. 教育观察, 2019, 8(27): 56-59
[4] 苏碧云, 张新强, 贾新刚, 宋绍富, 黄风林, 王文珍, 冉良涛. 打造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品牌,助力一流专业建设[J]. 广州化工, 2020, 48(24): 203-205.
[5] 谢钢, 吴彪, 陈三平, 马向科, 赵志厚, 马佳妮, 谭青山, 赵晓霞. 化学本科教育“一轴双驱四体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大学化学,2020, 35 (9), 41−46.
[6] 章喆. “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 (17): 145-14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mical major as an example
AO Yu-hui1, WANG Zh-ibing1,*, YANG Guo-cheng2, WANG Yu-chao1, SUN Guo-ying1, ZHAO Zhen-bo1
1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12
2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12
Abstract: Major is the "four beams and eight pillars"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jor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s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which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running a school.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y and construction status of chemistry major i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iscusses the new measures of specialty innovation and reform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ers,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path and strategy of th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Chemistry; local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 "double ten thousand plans"